衡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规划纲要(草案) (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是富民强县、构建和谐新衡南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我县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实施中部崛起和湘南大开发各种机遇、加快“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按照中央和省、市中长期发展战略部署,把握时代特征,立足衡南县情,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措施,高起点、科学编制《衡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1、“十一五”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克服冰灾、国际金融危机和各种不利因素影响,积极应对破难题,抢抓机遇谋发展,大力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掀起了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全民创业和改善民生的热潮,全县经济社会已步入良性健康发展阶段,提前和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总量平稳增长。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53.94亿元,比2005年增加76.37亿元,比“十一五”规划确定的138亿元指标超过15.94亿元,年平均增速为14.7%,人均GDP由2005年8217元增加到16110元,年平均增速为14.4%,基本实现总体小康水平。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14亿元,相比2005年11.75亿元年均增长36.7%。财政总收入2008年已达到4.62亿元,提前2年超额完成“十一五”确定的4.2亿元目标, 2010年完成6.86亿元,较2009年净增1.42亿元,比2005年增加4.52亿元,年平均增速为23.9%。2009年、2010年全县经济都进入全省经济强县前20名。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38.5:36.58:24.92调整到2009年的31.9:42.8:25.3,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二一三的历史性转变,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实现28.9:45.6:25.5,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二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 ——工业经济地位凸显。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贡献份额进一步增大,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67家增加到2010年的127家,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由2005年的30.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7.83亿元,工业企业实现税收由2005年的485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04亿元,2010年规模工业企业比2009年净增12家,入库税金超千万元的工业企业已增至6家。2010年工业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26亿元,万元规模工业企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19.43%,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为98%,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率100%。云集工业园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到2010年底,入园项目已达90余个,已有24家企业投产,有32家企业正在建设厂房,园区的产值税收快速提高。 ——农业效益不断提高。到2010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71.89亿元,比2005年增加25.24亿元,年均增长9.0%。多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168.36万亩,粮食总产量64.95万吨,各类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烟叶生产已成为全市第一、全省第四大产烟县,烟叶种植面积2010年达到3.71万亩,两烟创税达6058万元,连续6年位居全省烟叶工作先进行列。农业综合开发连续四年荣获全市第一。林权改革稳步推进,在全国率先将GPS技术用于林改技术工作。规模养殖稳步推进,畜禽繁育体系不断完善,动物防疫网络覆盖面不断扩大,被评为“全国生猪调拨大县”。防洪减灾体系初步形成,全县已建成水库防洪库容近3640万立方米,水资源综合利用成效显著,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强,水利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机专业合作社得到快速发展,到目前,全县已有大中型收割机1171台,作业面积达到148.94万亩,特别是东冠农机作业模式被中央、省、市媒体重点推介,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稳步实施,农村消费有效激活,“家电下乡”、“汽摩下乡”等活动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示范村村庄规划全面完成,乡村清洁工程扎实实施,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县城发展渐成规模。县城中心区8.8平方公里基本建成,投资累计达40亿元,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县城面貌日新月异,总人口达到5万人,基本具备作为县城应有的条件。县城建设始终坚持宜居宜业生态城市标准,突出“做山水文章,留自然风光,建生态城市”的特色,以我市构建“西南云大经济圈”为契机,主动融入市区,着力把衡南打造成衡阳市的经济新区。县城第二轮总体规划修编进展顺利,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正在加紧建设,北斗星中学完成搬迁并正式招收新生,明德小学二期工程已完成,人民医院正在扩建之中,云集汽车站开通至12个乡镇的班车,县消防大队正式入驻县城并驻兵,学校、医院、市场等配套设施不断健全。县城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全面启动,县城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县直机关单位干部基本入住县城。市级文明县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县城管理进一步加强。 ——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引进项目668个,实际利用资金109亿元,年均增速16.6%,其中过千万元的的项目131个,引进天津大桥、湖南有色、瑞通机械、南方建材、海雁水泥、香港瑞丰、台湾得意电子、深圳华广投资、香港真美制衣和东莞汇景集团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同时,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和竣工,途经我县境内的武广高铁全线通车,S214、S316线改造工程已完工,湘桂铁路扩能改造、衡茶吉铁路、衡桂高速、潭衡西高速等项目强力推进,衡云干线公路、湘江土谷塘航电枢纽工程、云集千吨级码头项目均已开工建设,衡阳南岳机场已经国务院、中央军委审批,即将动工。2010年县委确定的67个重点项目均已顺利实施。跑项争资成绩斐然,特别是2008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我县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扩内需项目资金,共争取项目315个,总投资9.41亿元,其中国家资金2.51亿元。一批国家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如斗山桥水库除险加固、农村公路、农村饮水安全、廉租住房和县人民医院门诊楼、三角塘尾沙库等项目顺利开工建设,办成了我县多年想干而没有干成的大事,为我县发展增强了后劲。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84亿元,年均增长1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7524元增加到2010年的14345元,年均增长13.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3803元增加到2010年的7115元,年均增长13.3%。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强县步伐进一步加快,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两基”国检荣获全省先进,合格化学校建设扎实推进,教育设施大幅度改善,教育信息化大规模推进。乡村综合文化站建设稳步推进,“农家书屋”建设经验在全省推介,农村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广电事业发展迅速,网络整合取得突破,宣传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得到提升,顺利完成“扎实强基础,综合上水平”的目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民健身档案建设有序推进,2010年新农合参合率达98.7%。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开始启动,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劳动就业稳步发展,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达到100%。城乡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低保人均月补差金额达139.5元,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差金额达55.9元,保障覆盖率达4.8%。农村救济不断完善,五保供养全面覆盖。廉租住房建设快速推进,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已完成 1203套56800平方米廉租房建设任务。“十一五”期间共完成通村公路1727千米,通乡公路240千米,92%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油路,冠市、松江、岐山等15个乡镇(办事处)实现了“村村通”。已解决农村不安全饮水人口16.46万人,完成农村沼气池11000个,建设大型沼气项目4个,太阳能热水器580只,节能灶2000只。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环保、工商等部门服务发展作用明显,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双联”工作连续10年被评为全省先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大局保持持续稳定,在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中排名逐年上升,2009年排名全省第42位,比2008年上升34位,荣获省、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称号。 “十一五”期间我县克服不利影响,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有力确保了县城建设和工业发展等项事业的用地需求。电影事业、成品油税费、交通体制等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工会、青年、妇女等群团工作取得新的成绩,预备役部队和民兵作出了新贡献,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进一步加强,多次获得全省“双拥”模范县。人口普查有序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统计、物价、技监、邮政、广电、移民、人事、编制、审计、科协、供销、物管、市管、宗教、保险、对台、侨务、人防、残联、老龄、气象、档案、县志等各项工作均有新发展。 表1:“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标 2005年 规划目标 实现情况 2010年 年均增长(%) 2010年 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77.57 138 12.2 153.94 14.7 财政总收入(亿元) 2.34 4.20 15 6.86 23.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1.75 30 20 56.14 36.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8.94 38 15 42.84 17.7 三次产业结构 37.8:35.8:26.4 24:42:34 28.9:45.6:25.5 城镇化率(%) 23 30 1.4个百分点 33 2个百分点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60 80 4个百分点 82 4.4个百分点 森林覆盖率(%) 23.7 25.7 0.4个百分点 29.7 1.2个百分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 5.45 7.66 7 新增城镇就业(人) 3996 3500 6161 城镇登记失业率(%) 4 3.8 4.5 初中三年保留率(%) 95 95.5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85 8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90 15 98.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7524 12000 10.3 14345 13.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3803 5500 8.3 7115 13.3 总体上看,全县“十一五”规划实施良好,成效显著。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待存在的一些问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产业集聚度偏弱,工业结构档次偏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大项目、好项目不多,发展后劲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此外,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就业难、看病难、住房难、增收难等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还有较大差距。“十二五”期间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和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第二节 发展环境 2、宏观环境 “十二五”时期,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世界经济上一轮黄金发展周期已经基本结束,我国转型与调整的双重压力持续加大,衡南也处于大调整和大变革促进大发展的宏观环境之中。 ——世界经济将在调整中缓慢复苏。目前世界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但传统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全球产业体系、需求体系、金融体系面临深度调整,培育新兴产业、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将打破发达国家过度消费与发展中国家依赖出口的失衡格局。同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世界经济的复苏将是一个缓慢而曲折的过程。 ——国内转型发展的压力持续加大。国内外能源、资源价格上涨,人力成本上升的压力不断增大,外部需求明显萎缩,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经济结构矛盾日益凸显,“调结构、转方式”成为我国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的战略主题,而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途径是走上创新驱动、节能减排、内生增长、扩大消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区域经济全方位合作与交流加快。随着高速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资本、信息、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流动加快,城市圈、城市群、经济区等将成为区域合作与交流的主要形态,而且将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加强交流与合作。 3、发展机遇 衡南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十二五”期间正处在向经济强县加速转变提质的关键时期,也处于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化转变发展的关键节点,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新阶段。 ——经济发展迎来四大新活力。一是我县主体功能区已被湖南省列入重点开发区,将给衡南经济发展中各个领域带来一些利好政策和扶持。二是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规划》实施,中部地区着力打造“三基地一枢纽”,为衡南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持,拓展了新的空间。三是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湘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进入加快实施阶段,为我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绿色宜居县城开辟新的途径。四是一批重大项目如南岳机构、土谷塘航电枢纽、衡云干线公路落户我县并陆续开工建设,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经济格局涌现四大新潜力。一是新县城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为我县承接产业转移,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二是我县处于“高铁经济”带中,将有利于加速我县融入“湘南经济圈”,能够更好地享受大中城市的辐射带作用。三是融入以衡阳市中心城区为核心,西渡、南岳、云集、大浦为支点的“西南云大”都市经济圈,衡南将成为湘南区域经济核心板块中重要一员,有利于提高我县经济竞争力。四是水、陆、空交通运输提质。随着土谷塘航电枢纽、云集千吨级码头、衡云干线公路、衡阳南岳机场等项目的立项和兴建,衡南“三位一体”的主体大交通逐步显现,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有利于衡南产业重新布局。 ——结构调整增添加四大新动力。一是国家致力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走绿色化、低碳化发展道路政策和项目为我县调整产业结构层次,提升全县企业科技创新产生推动作用。二是国家大力支持小城镇发展,将以农民工安居乐业为突破口,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县城云集和各中心城镇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三是当前正处于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东部沿海产业向内地地区转移趋势不可逆转,为我县招商引资、招商选资、承接产业转移,做大做强县内产业提供契机。四是在资源和市场的牵引下,外来资本、人才加速进入中部地区,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 第二章 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基本要求 4、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富民强县、振兴衡南”宏伟目标,按照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新要求,以科学跨越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突破点,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以结构调整,自主创新、生态环保、民生改善和制度建设为着力点,继续推进“一化三基”,推动实现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人本发展,努力打造富有鲜明特色的湖南经济强县。 5、奋斗目标 根据指导思想和战略导向,对衡南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主要从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民生改善、资源环境、科技创新五个方面进行目标设计。“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 ——经济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3.5%,到2015年达到270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26800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2015年达到170亿元,“十二五”累计完成投资54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2015年达到16亿元,年均增长18.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2015年达到105亿元,物价涨幅控制在3%左右。 ——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为20:47:33,2015年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达到97%,城镇化率达到45%。 ——民生改善。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2015年达到2762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5%,2015年达到13401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基本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100%,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 ——资源环境。万元GDP能耗减少15%,COD减排8%,二氧化硫减排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森林覆盖率达45%。 ——科技创新。R&D占GDP比重达4%,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 表2:“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表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2010年实际 2015年预期 年均增长(%) 属性 经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53.94 270 13.5 预期性 2 财政总收入(亿元) 6.86 16 18.5 预期性 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56.14 170 25 预期性 4 居民消费率(%) 27.8 37 1.8个百分点 预期性 5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0.15 2 65 预期性 6 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 42.41 120 23 预期性 7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25.5 35 1.9个百分点 预期性 8 服务业就业比重(%) 35 40 1个百分点 预期性 9 城镇化率(%) 33 45 2.4个百分点 预期性 生 10 耕地保有量(万亩) 98 95 约束性 11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120 150 4.6 约束性 12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45 0.51 约束性 13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 16 约束性 14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30 约束性 15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10 约束性 教 16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89 95 1.2个百分点 约束性 17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5 14 预期性 18 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8 4 0.04个百分点 预期性 民 19 人口总数(万人) 110 120 1.74 预期性 20 人口自然增长率(‰) 7.6 7.5 约束性 2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4345 27620 14 预期性 2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7115 13401 13.5 预期性 23 城镇登记失业率(%) 4 4.5 预期性 24 新增城镇就业人口(人) 6161 8000 5.35 预期性 25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95以上 约束性 注:1、地区生产总值为2010年价格;主要污染物指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等;城乡三项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6、基本要求 瞄准“十二五”奋斗目标,必须要进一步强化战略导向,加快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政府科学转型,按照六大基本要求全面实施。 ——推进工业强县。围绕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转变的目标,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产业支撑。立足现有企业促扩能提质,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经济上升向好的势头。积极培育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名优产品。坚持区域联动优化全县产业布局,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发展基础,积极推行一园多区发展模式。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充分利用大项目和龙头企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步伐。 ——统筹城乡发展。继续集中精力发展县城,搞好县城第二轮总规修编,严格规划管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县城管理水平,努力把县城打造成“衡阳新区,雁城花园”。在做旺县城的同时,充分发挥好县以下建制镇基础较好的优势,构建特色小城镇,加速我县城镇化进程,加快先进生产力要素向农村涌进,促进城乡资源合理配置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工农差别和地区差别,促进城乡健康、全面、协调发展。强化小城镇建设的产业支撑,稳步推进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健全小城镇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龙头,中心城镇为支撑、一般城镇为基点的小城镇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努力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小城镇发展新格局。 ——加快结构调整。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推动全县经济和社会科学转型的根本动力,把实现产业升级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通过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紧紧围绕“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创新激励和成果保护机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现代化,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动重点企业和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壮大工业经济总量,提升工业经济质量,提高工业经济在GDP和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促进经济发展和科学转型的有机统一。 ——扩大对外开放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沿海企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壮大招商主体,切实形成全民招商的大格局;创新招商方式,不断推出招商引资的大手笔;注重招商质量,着力引进带动力强的大项目;优化招商环境,努力营造亲商安商的大氛围,以招商引资工作助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实施文化带动。更加注重文化产业的引领作用,认真贯彻国家、省、市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激励、引导和凝聚作用,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扶持文化产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发展,加强新闻、出版等行业的创新,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云集文化产业科技园落户和建设。抓住网络资源整合的契机,进一步推广数字化电视,推动广电事业跨越式发展。挖掘和创新衡南地方特色文化,有效发挥花鼓戏、杂技等民间传统艺术对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继续开拓洛夫、海岩等一批著名诗人的人文资源,打造好名人品牌推动衡南文化集聚效应,提升县城文化品位,提高县城云集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着力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创造条件建设好科技馆和文化广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各层次教育向“优质、公平、均衡、协调”方向发展。 ——坚持共建共享。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始终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扬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维护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坚持不懈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认真贯彻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民负担监管。确保财政投入进一步向民生领域倾斜,稳步推进为民办实事工程,拓宽为民办实事工作领域。进一步加大对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建立健全各项体制机制,构筑坚实的民生保障体系,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全县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第三章 强化产业支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建设工业强县,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起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能耗少、污染低的产业集群,提升综合竞争力,以产业实力壮大带动经济实力大幅飞跃。 第一节 壮大工业经济,增强持续发展主体支撑 7、优化产业布局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工业经济工作全局, 以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和目标,继续打造好富有衡南特色的产业板块,积极开拓新兴产业,大力促进资源集聚,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以工业园为主,实行一园多区(云集、三塘、车江、松江、向阳、咸塘、冠市、洪山等工业小区),努力构筑充分体现衡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格局。 8、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冶炼化工业 按照生态环保要求和适度集中的原则,推动技术进步和工艺提质改造,促进以春晖化工、隆丰冶炼、国贸化工、旺发锡业、万峰化工、邦友化工等企业为主要支撑的冶炼化工业做精做细,构建新型冶炼化工产业体系,力争到2015年底实现产值80亿元、税金2亿元。 ——机械制造业 积极对接央企、省市骨干企业,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促进以天津大桥、瑞通机械、德力机械等企业为支撑的机械制造业做专做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机械制造基地,力争到2015年底实现年产值50亿元、税金1.5亿元。 ——建筑建材产业 进一步拓展以南方建材、海雁水泥、衡州建安、衡南五建等企业的主要支撑作用,促进建筑建材产业做大做优。抓好东江金磊水泥扩能改造,抓好海雁水泥二期工程建设工作,力争到2015年底实现产值60亿元、税金1.2亿元。 ——矿产资源业 加大勘探力度,大力推进高新选炼技术,强化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以旺华萤石、远景钨业、宏威煤业、宇通矿业、洪鑫源金矿等企业为核心的矿产资源业做强做深,力争到2015年底实现产值60亿元、税金1.8亿元。 ——皮具皮革和工业滤布制造业 依托锐奇皮具等骨架企业,主动承接沿海加工制造业,着力在云集工业园区打造皮革皮具制造集聚区,改造整合鸡笼工业滤布生产,促进皮革皮具和工业滤布制造业做好做实,力争到2015年底实现产值20亿元、税金5000万元。 9、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按照“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引领发展”的要求,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积极引进条件较好、市场空间较大的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大力促使新能源、节能环保、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引领发展方式转变的先导力量和“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0、筑实工业园平台 立足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加强产业规划,对入园项目实行分区、分类建设,形成以电子、机械、皮具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加强园中园建设,重点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园的建设步伐。在强化云集工业园作为产业集群发展主阵地作用的同时,以园区为依托提高全县产业集聚能力,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辐射带动效能,加快全县其它工业小区建设,力争到2015年底实现高新技术产值30亿元、税金1.5亿元。争取设立云集省级工业园。科学确定工业园扩规面积和范围,合力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加快工业园区的交通、能源、给排水、信息、生态、环境和配套设施大系统工程建设。 11、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把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贯穿到安全生产完成中来。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教育,抓好对工业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指导,扎实深入地推动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工作,推动落实各级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从加强制度规范入手,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第二节 建设现代农业,夯实持续发展基础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总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12、稳定粮食生产 坚持不懈发展粮食生产,牢固确保“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地位不动摇。扩大优质稻种植面积,到“十二五”末全县种植优质稻达到120万亩,年均面积递增11%,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5万吨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万亩以上(稳定水稻面积153万亩,旱粮作物面积22万亩)。 13、发展现代养殖业 初步构建起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现代养殖业体系,建立比较完善的养殖业资源、技术和市场信息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特种养殖项目,扶持特种养殖专业大户2000户,实现特种养殖产值过亿元。力争到2015年,全县实现年畜牧渔业总产值68亿元,其中养殖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0%以上,生猪出栏达300万头,湘黄鸡出笼6000万羽。 14、保障农产品安全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免疫宽度和质量。建立严格检疫申报制度,做好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工作。“十二五”起,市场检疫、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均要达到100%,并建立标准化乡镇兽医站;建立健全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加强对主要农产品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进行例行监测,加大基础设备投入,添置农药残留检测仪器设备,确保外销和供本地居民消费的农产品安全质量过关。 15、实施林业生态重点工程项目 着力抓好退耕还林、速生丰产用材林、油茶低产林改造、“石漠化”治理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工程造林面积45万亩,其中巩固退耕还林2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20万亩,并实施油茶产业建设20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力争到2015年,新增有林地45万亩,全县有林地达到120万亩,“十二五”末森林覆盖率达到45%。 16、推进机械化耕作 强化农村机耕道建设、农村中小型排灌机埠建设和农村装备结构优化等项目建设,争取2015年全县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使农机作业合作组织切实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在27个乡镇(办事处)新建设机耕道380公里,修缮改造旧机耕道600公里,在全县建设500座中小型机埠电排。力争到2015年农机总台数达到9.15万台,总动力达到89.2万千瓦,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县级示范性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由2010年已注册的21家发展至100家,全县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 17、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来谋划农业,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支持一批优势农业产业或企业,如:湖南伟利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金欣”牌大米,宝盖有机茶厂“绿彤”牌有机茶叶、松江潇湘农业合作社“纽荷尔”脐橙、宝盖白果、“古城”西瓜、栗江“绿贝”香菇、向阳桥香瓜、“玉泉”冬枣、原种场蔬菜、建安米业等,力争到2015年全县要建成产值过5000万元的农业企业5家,拥有全国驰名商标1个、省级著名商标5个、市级著名商标15个。 18、拓宽农民致富途径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依靠科技项目带动,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发家致富。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高效绿色农业,充分利用我县三面环绕市区优势,鼓励广大农户发展“农家乐”产业,着力培育优质蔬菜、特色水果、特种养殖以及绿色优质稻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等,吸引城区市民到全县农村享受原生态美食、休闲、度假、观光等,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走基地带农户的路子,重点发展优质油茶生产基地、蔬菜基地、白果基地、水果基地、茶叶生产基地、香菇基地、乳鸽基地等,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要优化农业结构,增加烟叶种植面积,扶持做大做强烟叶产业,“十二五”末实现烟叶种植面积5万亩,产烟15万担,“两烟”创税7500万元以上。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制订各种优惠政策,支持创办各种实体,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带动10万户农户增收致富。 19、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改变农村落后的居住环境和条件,加快实施“三边造林”,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栽种风景树、果树等经济树木,使农村村居面貌焕然一新。加大财政投入,使全县示范村村部都拥有图书馆或农家书屋、健身设施,力争到2015年在全县新增11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一个示范片;实现通村公路硬化100%。 第三节 做大第三产业,培育持续发展新增长点 20、商贸流通 规范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和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程,加快家电以旧换新步伐,积极引进大型商业集团和国内外知名连锁经营企业入驻县城,促进理性消费。引导以县城为重点、具备地方特色的粮食、果蔬、副食品等各类商品市场提升档次,加快农贸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标准改造,增强竞争力,力争到201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5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全县商贸服务业网点总数达到8500个,建成乡镇连锁超市、村组便民店380家,全县新增特色商业街10条。重点流通企业发展到20家,专业市场25家,规模物流企业3家。 21、房地产业 充分发挥云集及县城周边中心城镇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抓住重大项目建设机遇,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扶持培育房地产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行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建设,全面推行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物业管理,提升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加强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规划引导和调控管理,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全县房地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力争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45平方米以上,完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10000套,县城新建住宅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60%,房地产开发和中介企业发展到20家,大型规模企业3家。 22、现代物流业 抓住云集机场建设的契机,积极发展空港物流业。充分利用我县交通区位优势以及花桥货运等网络优势,重点发展三塘的钢材物流市场、咸塘的粮食货运物流市场和车江的汇源建材市场。促进我县小批量、多批次,组织形式“散”的运输车队向专业化、规模化和信息化的第三方物流转变,积极构建信息服务平台、物流网络,力争到2015年,初步建成云集商贸物流园区、三塘仓储物流中心、咸塘仓储物流中心,使我县物流园区规模达到30万平方米以上。 23、旅游业 依托我县处于衡阳市近郊的有利优势,大力发展观光、休闲为背景的农家乐等休闲旅游产业,要抢抓机遇落实好由东莞汇景集团投资12亿元在我县兴建的蒙托卡尼休闲度假小镇项目。重点开发好“一城?两山?一洲?两水”六点架构旅游精品体系(一城即云集镇;两山即岐山、十牛峰;一洲即江口鸟洲;两水即湘江和耒水)。分步抓好江口鸟洲、宝盖古民居和生态农业、栗江王氏宗祠、廖田铜梓山革命根据地、松江大洲岛等景区景点的详细规划和功能定位,加快岐山景区与娄衡高速连接线及景区大门建设,争取将岐山景区打造成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加强与周边县市旅游业的合作力度,扩大衡南旅游品牌在武广高铁沿线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旅游产业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升级,到2015年,力争全县旅游产业实现总收入2.5亿元,来我县旅游人数达到151万人次。 第四章 推进县城建设,提高县域经济水平 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大力实施县城带动战略,将县城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实行高位推动,各方联动,全力以赴提高县城整体发展水平。 第一节 坚持规划引领 城市建设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定位。在县城建设中,坚持把科学规划作为总“抓手”,按照以人为本、立足长远、彰显特色的原则,制定和完善县城发展规划。 24、科学制定规划 坚持“做山水文章、留自然风光、建生态城市”理念,设计建造具有地域风情的街道和建筑。围绕建设宜居宜业、生态城市目标,做好各项专项规划,从宏观层面保证县城建设的科学推进。要在“十二五”初期完成第二轮总规修编,坚持规划引领作用,严格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到2015年县城中心城区框架基本拉开,县城建成区达17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17万人,县城医院、学校、路网、商贸、休闲、绿化等设施不断完善,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县城品位全面提升。 25、空间布局 坚持以工业为支持,农业为基础,新兴三产为依托,教育为标志,园林化为特色,建设好县城河西的工业园区、商贸园 区和以县政府为中心的行政办公区、以北斗星中学为学校代表的河东的教育园区。有意识的将休闲娱乐区、高档住宅区等集中在湘江两岸,重点将商贸区放在河西人口密集地区,以此全面增强县城的集聚功能、牵引功能、辐射功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科学规划,合理布点,切实完善供水、供电、交通、防洪、防震、消防等公共项目、公益设施,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为市民创造一个方便、舒适、卫生、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县城不仅要注重建筑面积,更要注重绿化面积,优化衡南的人居环境。力争到2015年在县城要形成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教育园区、商贸园区、工业园区、生态园区、文明社区等。 26、城镇化规模 按照“建管分离、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原则,进一步创新城镇管理体系。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的思路,在全面发展县城的同时,重点抓好三塘、车江、向阳、冠市、硫市、咸塘、泉溪、茅市、洪山等一批中心城镇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50万人,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45%,城镇道路硬化率达到95%,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燃气普及率达80%,绿化覆盖率达30%,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45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60平方米。 第二节 加快扩城融城 27、扩城融城 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人文优势,科学定位县城,把县城打造为“衡阳新区,雁城花园。”十二五要加快县城“东扩、西进、南移、北联”建设步伐,拉开县城新骨架。“东扩”即以洛夫文学艺术馆和云集广场等项目为依托,开发城区江东片建设;“西进”即加快“工业园”向西扩建,主动迎接市区的产业转移;“南移”即利用土谷塘航电枢纽工程为契机,加快临蒸路以南区域的路网及配套设施建设;“北联”即对云集大道以北约800亩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建设,重点完成该片区的路网、管网、路灯等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好滨江公园、沿江风光带、防洪堤等设施,使城与水更融合,人与水更亲近,打造县城新靓点。进一步加大融城力度,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项目建设、道路交通、通讯信息等方面,主动把县城融进衡阳市的城市发展战略之中,坚持功能上与市城区配套、产业上与市白沙工业园区配套,实现市县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第三节 实施产业旺城 28、招商引资 抢抓衡阳南岳机场、千吨级码头、土谷塘航电枢纽、衡云干线和县城商业网点规划等大项目落户云集契机,制订优惠政策,全民招商,以优越的区位优势、优惠的政策措施、优质的服务环境吸引广大战略性投资者来县城投资兴业,做旺县城,发展县城经济,力争到2015年实现引进投资过亿元的项目50个,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200个的目标。 29、园区平台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云集工业园基础设施投入,推动机械、皮具、电子产业、文化产业、空港物流在园区集群、集聚。力争到2015年,完善“三纵三横”的道路网络,建设好70万平方米标准产房,实施“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战略,实现“十二五”末工业园建成面积10平方公里。 30、新兴服务业 以南岳机场落户云集为契机,大力增强城市发展的现代要素,积极引进和发展新兴服务业,发展高端产业,建立新型、高档次的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旅游业、保险业、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社会福利、文化体育等行业。到2015年,云集要实现20-30家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兴服务业。 31、文化休闲 着力提高城市文化底蕴,增强文化的凝聚力。以沿江风光带为依托,在沿江两岸发展休闲娱乐行业。充分利用湘江资源,开发水上娱乐,对县城各单位办公楼、标志性建筑、文化休闲广场和沿河风光带实施亮化工程,提升城市品位。吸引有财力的实业家来云集投资,建设高档消费中心和住宅小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到2015年,要建成蒙托卡尼休闲度假小镇、建好3-5家星级宾馆,实现对外营业。同时,建好“两馆一场一园”(云集宋代窑址博物馆、洛夫文学艺术馆、洛夫文化广场、云集生态公园)。 32、职业教育 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引进市级职业培训学校,鼓励省、市高校在云集建设新校区,主动加强与省、市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的联系,创办公办的职业学校。充分利用好我县劳动力优势,通过企业、部门、学校之间的相互配合,努力把县城打造成为劳动力的集散地、科技开发区、大学生的创业城,同时带动云集的消费,提高县城人气。到2015年,争取一批市级职业培训学校落户云集,创办1—2所公办的职业学校。 第五章 完善基础设施,提供坚实发展保障 着眼长远,抢抓机遇。努力破解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助推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3、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利用好湘江、耒水、蒸水等河流丰富的水源,优化水利设施布局,发挥水利设施的最大调配功能,提高防洪抗旱能力,促进人与水的和谐。 ——防洪治涝工程 下大力气抓紧完善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的配套工程项目,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到2015年,完成云集保护圈长5公里的县城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续建完成34座小一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规划完成19座中型病险水闸及91座重点小二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继续实施栗江、柿江河、龙溪河等5条重要河流的治理。 ——农田水利工程 抢抓国家2011年至2020年计划投资4万个亿资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机遇,全民动员,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包装、申报项目,争取国家支持,全民动员,大力兴修农田水利设施。特别要加大投入,对骨干山坪塘进行全面维修加固、清淤蓄水,确保渠系畅通,提高抗旱能力,力争2015年建成水库总库容8.3亿立方米,使全县农作物旱涝保收。 ——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综合利用水能资源开发工程,加快建设土谷塘航电枢纽工程,完成白水、龙溪桥水库、双板桥水库、冠市水轮泵等电站以水电代燃料和增效减排工程建设。到2015年,解决好高氟水、缺水地区30.74万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实施欧阳海灌区、斗山桥水库、龙溪桥水库、栗江电灌站等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龙溪桥等2处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完成栗江大型提水泵站更新改造。 34、大力发展新型能源 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大力发展新型能源产业,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电力 新增或扩建35KV至220KV变电站12个,县城新建线路75KM,改造线路265KM,农村网改全面完成,实现电气化村280个,户表改造79500户。并充分利用我县水资源丰富,加快5处小水电代燃料的建设和改造。到2015年,建成土谷塘航电枢纽工程,完成新一轮城网、农网改造。 ——农村沼气 在70%以上的新建沼气农户中实行“五改”(改厨、改栏、改厕、改水、改浴)配套,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户2.5万户,其中“猪沼粮”1万户,24万亩;“猪沼果”8000户,2万亩;“猪沼菜”4000户,6000亩;“猪沼鱼”3000户,6000亩。力争到2015年底全县新建户用沼气池2万户,累计达3万户以上。 ——农村生产生活节能 节能砖瓦窑、节能烤烟房、节能炒茶灶的普及率达到90%。同时,不断提高热效率,减少烟尘的排放量。使全县基本普及农村生活、生产节能设备。到2015年,更新改造省柴节煤炉灶5万户。 ——新能源开发利用 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建设5个秸秆气化示范工程和4个秸秆固化成型生产工厂。到2015年,推广太阳能热水器2万台,4万平方米,太阳能路灯2000盏。 35、完善交通运输体系 统筹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突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结构调整,全面提高运输组合效率和服务水平,实现公路交通现代化,港口航道高等级化,交通保障人性化目标。 ——交通体制 建立健全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出台公路养护管理办法,确保公路养护正常化和规范化,保障公路安全畅通。到2015年,建立完善的农村公路养护体系。 ——铁路 配合有关单位,加快完善现有铁路网络结构,提高干线运输能力。到2015年,积极配合做好衡茶吉、湘桂复线、怀邵衡铁路建设协调工作。 ——高速公路 加快完善“三纵三横”高速公路网,续建衡桂高速,新开工娄衡高速,完成衡桂高速公路衡南连接线和娄衡高速公路鸡笼至岐山、祁东至泉湖连接线建设。 ——干线公路 完成新一轮公路网调整,国道局部改线1条(G107绕开衡阳市城区,从衡阳县樟木乡,经茶山坳、咸塘、泉溪至云集镇河市),新增1条(G323国道往东延伸经过车江、云集)。省道优化、整合为12条496公里。整合、优化现有的重要乡道,将其调整为县道,总里程达417公里;将连接3个行政村以上、路基宽度达3.5米以上的村道升级为乡道,总里程达916公里。强势推进国省干线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改造G107衡阳市区段,改造G322四塘至龙泉段、G322泉湖至四塘段,建设衡阳至云集、衡阳至大浦、二塘至四塘城市出口公路,完成S316河市至宝盖、S316云集至万家山公路改造,完成龙泉至向阳桥、冠市至江口路网改造。 ——农村公路 继续完善和提高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重点对县乡道砂路,乡镇通达线路的“油返砂”路段,以及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之间断头路进行建设。到2012年,实现“十一五”未通畅的行政村通畅,使全县通畅率达100%。提高农村公路安全保障水平,重点对农村公路上的危桥、窄桥、安保工程及渡口进行改造,搞好标识、标牌、道路指示牌设置。“十二五”期间,全县规划建设农村公路1673公里,其中县道200公里、乡道600公里、村道800公里,危桥(窄桥)改造83座,渡改桥项目10个,码头改造项目27个,安保工程505公里。建设专用公路58公里。 ——航道 加快建设土谷塘航电枢纽工程,新建云集千吨级码头。启动湘江航道升级工程,将三级航道延伸至近尾州,使1000吨级航道增加87公里。改建湘江近尾洲船闸,续建二线1000吨级船闸。新建和改建客(货)运码头15处,完成耒水衡南段50公里航道整治工作(六级提升五级)。 ——汽车站场 加强县城客货站建设,续建云集汽车客运站,新建南岳机场和云集城东2个二级客运站和云集货运站、千吨级码头货运站、南岳机场物流园区及云集运输信息中心;建设三塘、花桥、冠市、鸡笼4个乡镇三级货运站;完善县城内公交站场布局,完成40个公交站点建设;加快农村客运站和招呼站建设,新建17个乡镇客运站和830个农村客运招呼站;完善交通管理服务设施,在云集建设交通管理综合大楼,完成27个乡镇交通管理站站房建设,建设国省干线养护站7个,改建维修3个,建设洪市治超站。 ——机场 建成衡阳(南岳)机场,开辟至全国主要城市航线,提升空中交通运输能力。到2015年,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达到20万人,辐射服务湘中南地区。 36、构建现代信息工程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为建设工业强县、构建信息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国民经济信息化 建设城乡统筹的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市场、科技、教育、卫生保健等有效信息服务。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业的改造。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到2015年,建立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体系,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服务业信息化。 ——电子政务 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村。以OA办公和网上行政审批为基础,逐步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到2015年,建立以公民和企业为对象、以互联网为基础、县级与乡镇相配合、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实现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和办事服务事项100%在线办理。 ——社会信息化 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改进医院管理,促进医疗、医药和医保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信息化管理,改善社区服务。到2015年,建设并完善快捷高效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社区信息平台。 ——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 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推进综合基础信息平台的发展。发展多种形式的宽带接入,大力推动互联网的应用普及。到2015年,实现向下一代网络的转型。 第六章 聚集资源要素,更加注重科学运作 十二五期间,要聚集各种资源要素,为衡南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37、坚持项目带动,以务实运作增强发展后劲 积极抢抓各种有利机遇,密切跟踪中央、省、市各个领域投资方向和项目安排重点,抢先做好前期论证和准备工作,高起点、高质量、大手笔地开发、论证、包装、储备一批前景广、效益高、对接度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切实围绕衡南所需、群众所盼,坚持重点向有利于产业升级、有利于城镇长远发展、有利于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的项目倾斜,实实在在地争取一批项目入驻衡南。到2015年,重大项目总投资突破600亿元,确保争取项目份额在未来五年中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38、深化体制改革,以积极运作激发创造活力 认真分析财政“省管县”改革推行后的影响,吃透上情,分析利弊,强化举措明方向,谋划好未来五年财政工作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确保财政工作有新突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和乡镇卫生院综合配套改革,完成县第二人民医院、县卫生培训中心的改制任务。加强国有资产经营性管理,探索将全县所有的国有资产、行政性资产、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归集起来,聚集到融资公司中去,激活资产效益,扩大融资能力。在顺利完成电影管理体制调整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与广电传媒的合作,做大做强广电产业。在抓好成品油费税改革扫尾工作的基础上,加快组建交通建设投资公司,建立健全交通筹融资平台。到2015年,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把城建投培育成为我县投融资主体,构建好融资平台。 39、突出财政金融主轴,以高效运作提高服务水平 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把新吸收的存款作为新增贷款规模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综合运用财政调度资金、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企业加快发展。降低民营资本进入公共领域门槛,激活社会投资活力。用足用好上级政策,多措并举化解乡村债务,增强乡村调控发展能力。到2015年,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着力塑造“诚信衡南”,争取和引导各类金融、保险机构来县城设立分支机构。 第七章 构建“两型”社会,打造生态绿色衡南 “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保建设,在科学跨越中实现生态转型。 40、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转变发展理念,坚持以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以“两新”促“两型”,以“四化”带“两型”。“两新”促“两型”,就是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四化”带“两型”,就是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带动“两型社会”建设。力争到2015年,改变粗放扩张式发展模式,顺利实现向集约发展、集聚发展、清洁生产、安全生产的道路转变。 41、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加强资源管理,更新生产技术设备,促进煤炭、金属矿等各类资源科学开采。以金属化工、矿产资源等行业为重点,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大力发展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节能服务,促进生产节能。推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业效益。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工业用水和县城尾水循环利用。探索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和模式,提升资源循环节约利用水平。到2015年,通过深入实施节能工程,综合提升建筑业、公共机构、交通等领域的节能效果。 42、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 坚持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为着力点,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突破口,以全防全控为抓手,积极探索源头控制、高效治理的环保新路。全面推进乡镇生活垃圾和污水的集中处理,重点建好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三塘、向阳等3个乡镇的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好毛塘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和三塘、茅市等4个乡镇的垃圾处理项目。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基本控制,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环境基础。到2015年,我县要完成以下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指标值为12%,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指标值为1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12%,氨氮排放量削减指标值为12%,铅排放量削减指标值40%,镉排放量削减指标值40%。 43、整治湘江流域环境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引进较先进的废渣综合利用技术,逐步消化无责任主体和境内企业产生的冶炼、化工废渣,变废为宝,以不能综合利用的危废逐步移送到危废处置中心处置,大幅消减区域重金属排放量。积极抓好公共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对湘江流域内的次氧化锌、硫酸锌、粗铅冶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环保设施升级。对废水进行深度治理,采用化学混凝沉淀法等方法处理废水中的铅、砷、镉重金属,做到零排放;升级废气环保设施,对烟尘中的铅等重金属回收。到2015年,完成对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 44、发展绿色低碳经济 加快构建有利于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带动绿色经济加快发展。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和清洁生产工艺,推动企业积极探索低碳生产,大力提升低碳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强化规范引导,落实标准要求,打造低碳交通、低碳建筑和低碳社区。扩大政府绿色采购,实施绿色产品惠民工程,引导支持居民循环消费,提升消费模式。到2015年,以建松江工业小区循环经济为平台,强力打造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 第八章 突出改善民生,增进和谐社会建设 顺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变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民生优先,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着力加强公共服务和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45、实施民生工程 坚持民生为重,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着力改善民生造福百姓。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着力抓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投入力度,扩大范围,提高标准,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到2015年,重点解决30.7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保障性住房 通过政府的努力,加快廉租房建设,解决好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到2015年,完成廉租房15万平方米,城市棚户区改造5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5万平方米。 ——其它社会民生工程 坚持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集中财力和精力,认真为民办好实事,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百姓。到2015年,全面完成城网、农网改造。集中精力抓好校舍安全工程改造、乡镇生猪定点屠宰、农村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等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 ——促进富民增收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及物价水平增长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发放标准调整机制。加大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监督,及时足额发放各项涉农补贴。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引导农民增加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居民投资渠道,引导社会性资本投入到政策允许的领域,支持农民更多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提高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到2015年,确保城乡居民收入与人均GDP同步、合理增长,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 46、推进社会事业 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把加快社会发展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 ——教育 加快教育强县进程,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按照“高中进县城,初中进乡镇,职专进园区、小学留片”的思路搞好学校布局,加快农村合格学校建设,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转变。到2015年,完成衡南一中搬迁至云集的任务。改(扩)建石塘中学,在县城兴建一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兴建一所公办小学和一所民办小学。 ——人口和计划生育 狠抓依法管理,深化利益导向,拓展优质服务,夯实基层基础,遏制违法生育反弹,建立“统筹协调、科学管理、优质服务、利益导向,群众自治、保障到位”的新机制。到2015年,完成县计划生育服务站和廖田、向阳、相市、江口、铁丝塘、咸塘、三塘、洲市、柞市、茅市、车江、松江、近尾州、云集、泉湖、川口16个乡镇计生服务所新建和改(扩)建任务。 ——卫生 加快建立与我县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抓好重大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政策。到2015年,全县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市中上水平。加快县中医院整体搬迁,进一步完善全县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及医疗器材设施。 ——文化 抓好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63家农家书屋、127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到2015年,实现基础设施更为完备、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市场繁荣有序、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目标。 ——体育 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使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数达到全县总行政村的六分之一。切实做好学校体育工作,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到80%。到2015年,全县体育事业总体发展达到全市中上水平。 ——劳动保障 建立政府主导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落实政策稳就业、实施援助保就业、增加岗位助就业,强化培训促就业。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体系,加强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制度建设,认真抓好下岗职工、困难人员的各项保障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启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不断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加强对劳动争议的调处和仲裁力度,从严查处侵犯劳动者权益的案件,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力争到2015年,全县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城镇年新增就业8000余人、自主创业4万余人;实现五项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数突破35万人(不含新农保)。 ——民政 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为主要内容,住房、教育、司法专项救助衔接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以老年人、孤儿、残疾人为主的补缺型福利事业,积极发展面向社会公众的普惠型福利社区服务。加强乡镇移民站的建设,在移民人数1000人以上的乡镇(办事处)增设移民站,完善移民工作的管理机构网络。力争到2015年,城市保障对象人均月补差达到180元以上,农民保障对象人均月补差到60元以上,集中供养五保户人均年供养标准达到3000元以上,分散供养五保户人均年供养标准达到1800元以上,建设好县中心福利院、救助中心和殡仪馆项目。 47、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预防应急体系 健全社会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出公共事件能力。建立和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对应急物资和避难场所的优化配置,整合救灾抢险队伍,积极开展面向全社会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健全统一协调、部门负责、社会联动、公众参与的应急联动工作机制,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出的公共事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48、打造法治政府 鼓励和支持各种社会组织依法自主参与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乡镇基层转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统筹各方利益关系,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保障公众安全。抢抓机遇,改革创新,逐步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的消防管理体系,加大县城公共消防设施投入,加强各乡镇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消防工作机制,努力实现消防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到2015年,完善打造有限、有为、有效政府制度建设。强化法律监督,推进“阳光用权”,不断提高执法公信力。 第九章 加快推进科技和人才强县,建设创新型衡南
“十二五”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一轮经济竞争的挑战和省市加快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必须把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力,把人才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县。 49、发展高新技术以及产业 积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提供优质服务。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道路,使我县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到2015年全县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 50、提高工业科技含量 强化科技与经济结合,积极引导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品档次,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最大限度地调动和集成各方面资源,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快速转化,实现新型工业化大突破。到2015年全县工业技术水平达到全市先进水平,部分骨干企业达到全省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现在的45%提高到60%。 51、构建创新环境 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奖励力度,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发展的激励机制。大力开展科技文化活动和科学普及活动,加大财政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各类资金参与科技开发。到2015年全县科技经费占全县财政预算总支出的比例提高到1.1%,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的比例超过50%,引进转化科技成果50项以上,先进实用科技成果覆盖面达到90%以上。专利申请量达200件,其中发明专利20件。 52、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着重在加强人才队伍能力上下功夫,加强党政人才培养,提升执政能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到2015年,全县党政人才队伍数量总体稳定为4800名。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4500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提高到40%以上。农业农村实用人才达到5000名。 53、大力引进人才 用足用好用活扶持政策,主动争取上级及相关部门对欠发达地区人才队伍的优惠政策,制定人才引进、培养的具体政策,创造引才、聚才的良好政策环境,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为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力争五年内使全县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达到500名以上。 54、加强地震监测台网基础设施建设 培养地震宏观测报网、灾情速报网、知识宣传网,应急避难场所和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增加财政预算投入,推进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和政策扶持工作,到2015年建设县级科技馆1座、抗震设防示范学校2所。 第十章 保障规划实施 全县各级政府要强化牵头作用,加强规划实施中的统筹协调,坚持用项目落实规划,用政策支撑规划,用资金保障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必要手段,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目标顺利实现,加快衡南科学跨越发展进程。 55、加强规划引导 全县要树立全域规划,全面规划的理念,要以“十二五”规划纲要为总统领指导各类专项规划的制定,总揽各年度工作计划,实行重大建设项目协调,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协作和具体实施方案会商机制,进一步强化规划的引导和约束功能。充分发挥政策的扶持作用、财政的杠杆作用和项目的示范作用,通过信息发布、市场准入、环保标准、土地使用、技术服务等措施,加强对本规划提出的产业发展重点,优先发展行业的引导和调控;通过完善政策指导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实现本规划确定的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两型”社会建设等重点任务;通过促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公共财政重点倾斜,完成本规划确定的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战略目标。 56、狠抓项目投资 深度关注宏观形势和投资政策变化,切实做好项目开发包装和申报推介,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有更多的项目挤进国、省、市投资计划、金融机构放贷计划和客商签约计划。继续坚持“大项目”战略,充分发挥湘江土谷塘航电枢纽、衡阳南岳机场、衡云干线等一批大项目对改革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和带动引领效应。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结合实际,认真对接已收集、筛选、汇总编制的城建政法类、农林水类、工交能源类、社会发展类等八大类291个、总投资608.73亿元的《衡南县“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汇总表》的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前期投入,深化前期论证,建立健全项目滚动开发、有序推进的长效机制,促使项目全面实施。激活民间投资,大力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强政府投融资能力建设,做大做强一批项目融资平台、土地融资平台和招商融资平台,加大各类投资主体参与经济社会建设。通过扩大投资,为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保驾护航,促使经济又快又好增长。 57、提升县城层级 唱响“生态环保”主题,打好“自然风光”牌,精心策划、包装、建设一批旅游休闲项目,积极引导开发建设高品质的商住小区、别墅群,下大力气完善县城配套服务功能,吸引衡阳市区居民以及外地人员来县城休闲、定居。利用和发挥自身优势,依托衡阳市的发展,做大做强县城这个大项目、好项目。加快县城四个方向城市敞口的建设,在衡云干线、衡阳南岳机场和土谷塘正式开工的基础上进一步争取衡桂高速县城连接线工程延伸到机场和县城中心区,加快构建以县城为中心的水、陆、空三位一体大交通网络。利用衡阳南岳机场的建设,打造我县临空经济。利用中储钢材、花桥货运、泽丰园公贸公司的网络优势,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现代物流体系,把县城打造成全市乃至湘南地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大力实施融城、拓城战略,努力构建县城发展的“123”格局,即围绕一条主线(以突出衡南特色、提升城市竞争力为主线),打造两大中心(衡阳市休闲宜居中心、湘南地区物流中心),加快三大融合(与衡阳市规划上的融合、人文上的融合、产业上的融合),力促县城规模稳步做大,人居环境更加和谐,市民素质不断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58、做大做强工业 工业园区是生产要素的重要集聚地、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必须把充实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十二五”开工的企业要达到80家,五年累计税金总收入要达到16亿元。根据产业定位未来五年要在云集工业园形成西北区机械制造中心、东北区的轻工皮具中心、西南区的新材料制造中心和以印刷业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中心、东南区的电子产业中心,同时依托航空港口和机场建设的物流业,规划成立20家现代物流业。坚持“筑巢引凤”与“引凤筑巢”相结合,加快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确保按质按量完成50万平方米左右的标准厂房建设。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利用好国家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工业园区内建设一批廉租房、职工公寓、劳动职业培训中心。加强云集工业园与白沙工业园区、高新开发区的产业对接,形成分工专业、功能配套的工业发展新模式。结合全县产业发展规划和城镇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做好乡镇工业小区发展规划。引导乡镇工业小区立足现有基础,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形成“一镇一业”,实现差别竞争、错位发展。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与激励措施,扶持乡镇工业小区发展。重点巩固好三塘、车江、松江等乡镇工业小区,加快建设好向阳、咸塘、冠市、洪山等乡镇工业小区,到2015年,在全县基本形成“一园多区”格局,形成“众星拱月”的工业发展态势。 59、优化经济环境 要始终强化“抓环境就是抓经济”的认识,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目标管理考核制。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检查行为。要继续做好政府政务中心平台,开展优质服务。要稳妥推进,加快审批制度改革。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60、完善组织保障 本规划纲要经全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公布实施。县政府组成部门、各直属单位要依据本规划纲要和相关专项规划,结合工作实际,将规划目标分解到年度工作目标,按照政府目标管理办法,对规划年度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规划实施期间,若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严重影响主要规划目标实现,需要及时对规划进行修订、调整时,由县政府适时提出建议,提请县人大常委会批准执行。
济
发
展
态
环
境
育
科
技
生
改
善
2、规划指标属性分预期性指标、约束性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为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自主行为、政府创造良好环境来实现,约束性指标是强化政府责任指标、政府要确保实现。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