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首页  > 政务公开 > 部门信息公开目录 > 县政府工作部门 > 县发展和改革局 > 规划总结

衡南县“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为促进衡南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努力奋斗。

二、发展目标

2015年全县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由现在的达到15家,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2015年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县支柱产业。全社会科研投入GDP比重达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真正体现。引进转化科技成果50项以上,先进实用科技成果覆盖面达到90%以上。专利申请量达200件,其中发明专利20件。财政科技投入占全县财政预算总支出的比例提高到1.1%,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的比例超过50%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5%以上。

三、发展重点

(一)、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

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的基本思路是:围绕县域经济特点,重点实施电子信息冶炼化工机械制造、“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新材料”、“生物技术及制药”、特色农业产业化等专项,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需求潜力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尽快形成一批对我县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对增强我县经济实力,实现振兴崛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重点加强云集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引进一批高科技含量的企业落户云集。

(二)、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要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从工艺装备、产品开发到企业信息各个环节,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抓紧落实;要加大力度引入数控等现代技术改造,加快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特别是在机械、化工、资源综合利用、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中的推广和运用,实现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关键设备的优化升级,促进企业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带动传统工业全面升级。

(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大力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实施绿色优质稻丰产技术集成及精深加工产业示范建设,衡南县绿叶茶业有限公司的有机茶出口基地建设、银杏高效种植与精深加工产业示范基地、衡南县特色优质烟叶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无公害蔬菜种植、晚稻全程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油菜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做大做强生猪、优质稻、油茶、冬枣、食用菌、湘黄鸡、乳鸽等传统产业。加大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大力推广新品种、新型农业机械与农业工程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约化高效养殖技术、农产品保鲜和深加工技术等五大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率。

2)、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继续健全和完善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村为基础的专群结合的农技推广体系;研究适合农业种植的良种引入和高产种植推广技术;对全县乡镇农技人员实行技术培训。

3)、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突出区域重点,加快农业成果转化力度,建立完善若干个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带动、辐射、推广高产高效种养及精深加工技术。
  
(四)、加强地震监测台网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地震前兆观测台网络建设。二在各乡镇建立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地震观测员。三是制定实施防震减灾规划,推进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和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四是增加防震减灾投入,要把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制定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扶持政策。五是加强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督管理工作,严格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六是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及培训,建设2所抗震设防示范学校。

四、实施措施

一是抓好科技计划项目。认真实施项目兴县战略,做好本级科技项目的筛选立项及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力争到2015年,争取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计划50项以上。二是抓好科技成果的推广和管理工作。每年力争完成县级科技成果登记5项,并在此基础上报省、市科研成果3项。至2015年,争取专利示范企业达到10家,使10项技术含量高的专利产品转化实施,全县专利技术实施率不低于50%,力争引进15项发明专利技术在衡南落户。三是抓好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主要抓好县科技馆的建设、全民科学素质工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和科技活动周等工作,至2015年达到人均科普经费达到0.7元,使90%以上的农民接受2门以上的种养技术培训,户平达到1名科技明白人。四是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选择云集镇,建立新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突出区域优势和特色优势,充分发挥示范、带动、辐射作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