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总结 > 发展规划

衡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四区一花园"(2021-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衡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四区一花园"(2021-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湖南省国际工程咨询中心有限公司

衡南县人民政府

二〇二一年九月

规划说明:

1、本规划主体内容旨在体现衡南县"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思路,为相关的规划提供指引参考。在后续实际规划咨询过程中,要避免局限在固有的思维体系和本参考框架内,应根据中央、省、市"十四五"规划建议、衡南县"四区一花园"发展规划(2021-2035年)、各专项规划成果和"十四五"规划期间衡南发展重点适时调整相关规划思路。

2、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号召,衡南县"十四五"规划按照"四区一花园"总愿景,加快融入发展、特色发展、绿色发展步伐,着力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突出了"高质量发展""高品质融合""衡南特色"。规划共分为13章,第1章是"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成就;第2章是"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环境;第3章是"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第4章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第5章是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创新局面;第6章是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第7章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新体系;第8章是筑牢高质量发展绿色屏障,建设生态文明取得新进步;第9章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促进民生福祉达到新高度;第10章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第11章是深化改革创新,促进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第12章是构筑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县域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第13章是全面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是衡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突破期。《衡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重点阐明我县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以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参考,是引领全县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因此高站位、高标准谋划好衡南县"十四五"期间的工作,意义突出、责任重大。

第一章"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成就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衡南发展极不平凡、极具成效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改革发展艰巨任务,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县发改局获评国家发改委易地搬迁工作担当有为集体。

全面提升发展质量,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十三五"期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大幅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位居全市第2。2020年全县GDP总量达到356亿元,是2015年的1.5倍,年均增长7.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1.47亿元,是2015年的1.3倍,年均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4.1亿元,是2015年的1.3倍,年均增长4.9%。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的21215元增加到2020年的28987元,年均增速为8.1%。"十三五"期间不论是经济总量,还是财政收入,衡南都实现了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6年的22.6:43.1:34.3优化为2020年的19.9:34.5:45.5,一产逐年下降,三产逐年上升,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第一、二产业为辅助的相对合理产业结构,实现了服务业领跑的大转型,产业结构逐步调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全面塑造创新优势,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坚持"创新+产业"和弦共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200%,达到22家。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第三代杂交水稻"三优一号"平均亩产1530.76公斤,创造杂交双季水稻种植的亩产记录,"衡南经验"被全国推广。粮食、生猪、家禽等农业优势产业稳步发展,油茶、中药材、茶叶、玫瑰、土枇杷等农业特色产业逐渐崛起。"一县一特一品牌"效果显著,农产品品牌创建稳步推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主一特双总部"产业格局成熟,工业企业"就地倍增"成效明显;逐渐形成以生产精密模具的功能器件制造和光通信连接器的新型电子元器件制造两大特色电子产业板块。"十三五"时期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7.2%。文旅产业突飞猛进;外贸发展态势良好,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共15680万美元;电商扶贫卓有成效,"十三五"期间电商销售农产品共43.6亿元。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有序推进,农村电商活力显现。

项目支撑不断增强,项目建设开创新局面。"十三五"期间累计引进"三类500强"企业项目4个、投资亿元以上产业项目9个,特变电工南方智能电网科技产业园、中科光电产业园等项目建成投产。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建设,全县蓄势待发的项目框架基本确立。三湘路全面竣工,并成功承办省十三运会飞碟射击比赛项目。汇景雁湖小镇科尔马庄园竣工,衡云中学高中部投入使用。大三湘油茶二期扩建项目成功试产,"千家庄园"30万亩现代油茶产业园基本建成。

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城乡面貌实现新改观。云集大道延长线顺利贯通,衡州大道西延线、蒸湘南路延长线、鸡岐公路等建成通车,咸塘火车站、花桥火车站建成投用;"三纵三横"高速路网基本形成,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巩固。衡阳南岳机场开通航线18条、通航城市30个,旅客年吞吐量突破86万人次。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功,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经验被住建部推介。县城夜景工程全面亮灯,沿江风光带绽放新颜,霞客公园及人防疏散基地建成使用,生态宜居县城更具魅力。城镇供水供电、污水和垃圾处理、集贸市场等基础配套档次大为提升,一大批中心镇、卫星镇、特色镇加快梯次发展。镇村环境持续优化,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3.2%,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三塘镇获评全省美丽乡镇、宝盖镇获评全省特色旅游小镇、泉湖镇获评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农村公路建、管、养进一步加强,五年完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1450公里、生命防护工程910公里、危桥改造60座;在全市首创农村公路自然灾害保险机制,全县农村公路全部纳入保险范围。宝盖镇宝盖村、栗江镇大渔村获批全国"传统民居保护村落",前者还入选全国100个特色村庄;花桥镇高新村获批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茶市镇怡海村被评为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全面加强民生保障,社会事业实现新进步。"十三五期间"民生支出累计达211.9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8倍。新增城镇就业3557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4469人。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17621套、改造农村危房14080户。教育投入累计达50.53亿元,超大班额全面清零,161所学校完成"薄改"。城乡居民医保参保对象达487.2万人次,五大社会保险参保对象接近83万人次。文体事业欣欣向荣,获批全国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试点县、湖南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功承办省第二届农耕健身大赛,成功举办"泉湖二月八""书香云集·文化衡南"全民阅读等文体活动。"户户通、村村响"工作被评为全省先进,群众体育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妇女、儿童、老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县所有行政村实现光纤和4G网络全覆盖。困难和重度残疾人补助标准、城乡低保救助标准、特困人员供养标准连年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群众安全感和治安满意度不断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县40个贫困村、12711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扎实推进"七大行动、七大工程",贫困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教育、健康、劳务、生态补偿等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科技创新结出新硕果。全县申报规模工业企业共105家,现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7家,涉及电子、化工、冶金、机械、新材料、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其中2020年申请专利385件,新增18家高新技术企业,大三湘获评国家油茶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中科光电与西安邮电大学达成校企合作,进一步促进了县内企业高水平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获得新突破。"十三五"期间,在全省率先实施"三三五"工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医药卫生制度改革,县人民医院及49个乡镇卫生院(分院)建立医联体,公立医院及村卫生室全部取消药品加成,群众就医成本逐步下降。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果扩大,县第二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并乡合村、不动产统一登记、公务用车等改革顺利完成。城管综合执法体制、财税金融等改革有序推进,县城管执法局组建运行。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明显,新增市场主体20200户,净增62%。开放格局不断拓宽。充分利用招商小分队、衡南商会平台精准定向招商,成功举办"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

社会治理实现新提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深入开展"打非治违""强执法防事故"等专项行动,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基层保障能力明显加强。"七五"普法取得阶段性成效,县、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实现全覆盖。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改革提质扩面,政府合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全面加强。严格遵守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重新修订《政府常务会议议事规则》《政府工作规则》。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及社会各界监督。廉政建设得到新加强。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成果更加厚实,在编不在岗、"吃空饷"人员专项清理有效推进,党员干部作风持续向好。审计监督、行政监察、财政监管全面加强,土地出让、国有资产处置、招投标、财政资金拨付等领域监管不断深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扫黑除恶""百日会战""禁毒风暴"等行动强力推进,"一村一辅警"建设全面铺开。扎实开展信访法治化建设,实现全国"两会"等特护期进京非访"零登记"。把屋场恳谈会开到全县每一个村组,推动政策在群众家门口宣讲、民意在群众家门口听取、矛盾在群众家门口化解、难题在群众家门口解决;屋场恳谈会已成为受群众欢迎的"暖心会"。


第二章"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环境

第一节发展形势分析

"十三五"以来,世界经济重心调整、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趋势加快,新一轮科技革命悄然兴起,中美之间全面竞合,全球新一轮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加快重塑。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全面冲击世界经济运行,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大变局的演变,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从国内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进新征程,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构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厚,市场空间广阔,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从省内看,打造"三个高地"、担当"四新"使命、落实"五项重点任务","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全面实施,"一带一部"战略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型省份建设全面推进,"一核两副三带四区"战略推进实施,长沙市持续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同时,区域竞争围绕资源、技术、市场、人力等更加激烈,重大传染性疾病、能源等威胁蔓延,这些既为率先振兴、率先崛起提供重大机遇,也为加快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从市内看,我市区位优势突出,产业基础厚实,人力、科教、医疗资源丰富,随着衡阳"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和省委省政府明确定位我市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衡阳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其一地一域的发展与全省全国的联系联动更为紧密,机遇潜能前所未有。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机遇方面:国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战略,结合衡南的大电子信息、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业、建筑业等特色产业和良好区位优势,我县可做好做强做优广东、香港、澳门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肉铺子"。湖南省提出把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成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领头雁、内陆地区开放合作示范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支撑中部地区崛起重要增长极,这些政策利好有利于衡南县做大做强特色农文旅、一主一特双总部产业等。衡阳市提出构建"一核一圈一带"区域发展布局,衡南作为"大衡阳都市经济圈"的重要支点,将会形成区域性城镇中心和经济中心,依托"一轴三廊"产业集聚区,将会与市中心城区融合互动、延伸布局,形成"半小时经济圈"。

挑战方面:随着衡南县的人均GDP不断增长,县域社会发展将进入不协调因素的活跃期和社会矛盾的多发期,进入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矛盾最易激化的高风险期。东南亚、非洲等国用工成本更低廉,给予外资企业赋税政策优惠,将分流部分转移产业,与我国中西部形成竞争。衡南县与周边各县区的经济发展方向趋同,同质化竞争激烈。受产业不旺、活力不足、功能不全、产城不融等因素影响,农业人口难以完成融入城镇;市场监管不够规范高效,企业在融资、税费、用地、用能、用工等方面成本较高;群众办事、企业开办、项目建设审批、不动产登记等方面服务水平有待改善,营商环境仍需优化。


第三章"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中走在前、当主力,扎实推进衡阳市"一体两翼"建设,加快建设"四区一花园",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衡南新篇章。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党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决策机制、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方方面面,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确保提出的战略性、创新性举措落到实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全县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疏通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建立利益协调和共享机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围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做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放大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引作用,全方位撬动经济、公共服务、权力运行等各领域的机制体制改革;继续推动县域全面开放,以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县一盘棋,更好发挥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以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战略定位

按照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近年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湖南省"三高四新"、衡阳市"一体两翼"等重要战略部署,按照"四区一花园"总愿景,立足衡南发展阶段特征和未来发展主要支撑,建设临空经济发展区、乡村振兴示范区、产业转移先行区、生态环境支撑区、雁城衡阳美丽后花园。

临空经济发展区。充分发挥南岳机场、土谷塘航电枢纽、多条高速高铁等优势,精心谋划经济关联产业,借助建设临空经济发展区的契机,全面提高衡南对外县、外国的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乡村振兴示范区。通过"人才下乡、能人返乡、产业兴乡"工程,赋予衡南"三农"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农业,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以"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为突破口,因地制宜招商引资,探索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产业转移先行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国家战略区域,依托"水陆空"立体交通区位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以大电子信息为主导、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特色的一主一特产业为重点,承接引进一批大市场主体,以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建设湘南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区。

生态环境支撑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转型发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大幅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减少主要污染排放物总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牢固生态安全屏障,加快融入衡阳都市圈生态建设。

雁城衡阳美丽后花园。围绕衡阳"省域副中心""最美地级市"战略定位,协调推进衡南县更快融入衡阳市发展,不断推进产业融城、交通融城、服务融城、城建融城、生态融城、文化融城,提升城市品味,力助衡南区域高质量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生态县城。

第四节主要目标

一、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到二〇三五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省一类区县前列,全面建成"四区一花园",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再迈上新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社会、法治衡南基本建成,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影响力显著增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部分群体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衡南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县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十四五"总体目标

到2025年,县域高质量发展取得实质性新成效,乡村振兴获得阶段性新胜利,"四区一花园"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新提升,县域生态环境得以持续新改善;改革创新迈开新步伐,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更大新突破,建成更具活力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经济与社会均衡得到新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普遍得以新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步,法治衡南建设得以新推进,屋场恳谈会、医联体、医共体、教育"335工程"等体制改革持续推进,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得到新提高,全县远景综合发展实力获得显著新提升。

三、"十四五"具体指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强县战略,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深入实施"一主一特双总部"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推进电子信息(光通信)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等战略产业迭代升级。加快发展建筑业、物流业总部经济,形成2-3个优势明显的服务业集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实现5G网络和物联感知体系全覆盖,打造具有国内比较优势的数字经济高地。2021-2025年,6项宏观经济指标规划的增长目标为:全县GDP年均增速预计为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预计为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预计为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预计为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预计为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预计为8%,高质量发展水平位稳居全市第一方阵。

——创新能力获得新提升。创新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创新制度不断健全,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加快聚集,创新生态更加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创新成果加速转化。

——改革开放达到新高度。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推动国资国企、财税金融、农业农村、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重点领域更深层次改革。推动县工业集中区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航空客货运能力明显提升,高速路网更加完善,湘江水运加快振兴升级,对外开放通道全面贯通。全面融入国内重大区域战略布局和全球经贸体系,建成一批标志性开放平台,引进重大战略投资者取得更大成效,开放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社会治理迈开新步伐。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形成"屋场恳谈会"等一批具有衡南特色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平安衡南建设迈上新台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更加完善,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更多成果;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解决落实率达5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2%,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

——民生建设达到新水平。坚持人民至上,有效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2182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338万元,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3.8万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加快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结合多元化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动高中教育特色多样。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2%,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6年;加快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大力引进优质医疗资源,打造更高水平的"健康衡南"。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持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6张,加强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让人民群众同在蓝天下、共享新生活。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达2万户,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0.15%以内。

——生态文明实现新进步。坚持"两山"理念,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构建岭湖辉映、田园楔入的绿色生态系统。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深做实河湖林长制,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加快重点地块土壤污染治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碳,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加快建设优质优良宜居宜业的生态高地。森林覆盖率达43.72%,万元GDP用水量低于138立方米,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完成市里下达目标,全年全年空气质量优优良天数达338天以上。

如下表所示。



"十四五"衡南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指标类型

序号

主要指标

基期(2020年)

规划期(2025年)

指标类型

经济发展(8个)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356

年均增长>8.5%,到2025年超过535亿元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预期性

3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例(%)

20.2%

23%

预期性

4

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70%

73%

预期性

5

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万元)

22517

31287

预期性

6

人均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万元)

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预期性

7

税收占GDP比重(%)

3.2%

3.2%以上

预期性

8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7%

预期性

创新驱动(3个)



9

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例(%)

1.85%

2%以上

预期性

10

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561

1

预期性

11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例(%)

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预期性

社会民生(7个)







12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8987

城镇52182万元,农村35338万元

预期性

13

城镇调查失业率(%)

3.2%

控制在3.2%以内

预期性

14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6年

预期性

15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1.7

2.3

预期性

16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100%

100%

约束性

17

每千人口拥有三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0.18

2

预期性

18

人均预计寿命(岁)

77.4

78.5

预期性

绿色转型(5个)





19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

完成全市下达任务

预期性

20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完成全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21

全年优良空气质量达标率(%)

92.3%

完成全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22

地表水达到或优于三类水比例(%)

98.3%

95%

约束性

23

森林覆盖率(%)

43.22%

43.72%

约束性

安全保障(3个)



24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63

65

约束性

25

食品安全合格率(%)

98%

>95%

约束性

26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控制在0.15%以内

约束性

第四章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制定实施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规划,着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第一节持续打造"一主一特双总部"产业发展新格局

持续夯实以大电子信息为主导、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快现代物流总部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建筑总部经济发展,紧紧围绕"依城建园、以园兴城"战略,拓展发展空间,依托"水陆空"立体交通区位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工程,努力构建具有衡南特色的工业发展体系。到2025年,形成4个标志性产业集群。

一、立足补短拉长,实现链式发展

分产业编制重大项目招商引资目录,坚持"一链一策",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产业链招商,积极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项目。以"补链、强链、延链"为重点,精心编制各个产业发展规划、空间布局规划和年度计划,确定各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找准"建链、补链、强链、延链"环节,明确产业链培育重点和延伸路径。紧抓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契机,瞄准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和关联企业,有针对性地承接产业、资金、技术转移。力争引进一个大企业,补强一个弱环节;突破一个大产业,提升一条产业链。

——大电子信息产业。继续深化对外开放合作,主动承接沿海大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加快构建智能终端制造业完整产业链,重点发展光通信连接器新型电子元器件制造和精密模具功能器件制造两大电子产业板块。以特变电工南方智能电网产业园、高致精工为重点,打造中南地区精密制造产业基地。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持续深化电子信息产业与其他领域的产业融合、技术融合和市场融合。

——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在巩固粮食、生猪、烟叶等三个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选择有基础、有优势、有潜力的油茶产业、果蔬产业、食用菌产业、特色产业作为未来几年全县农业重点扶持产业。发展油茶、中药材、生态鱼、土枇杷加工等产业,以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绿色食品为重点发展方向,以大三湘、广林农科、贵泉米业等企业为龙头,培育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打响衡南品牌。大力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区域化的农产品加工厂房和检验检测基地,促进就地加工转化增值,不断提高农产品资源精深加工比重。建设区域性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线上交易平台,配套建设烘干冷链物流设施,合理布局农业生产性、经营性服务业。加大对龙头企业标准化研究的扶持,鼓励支持龙头企业打造标准化基地,推动食品行业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建立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体系,健全主要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物流业总部产业。立足衡南的交通优势,积极发展物流业总部经济。以服务电子信息、智能电网、新材料、节能环保、机械制造等产业为重点,依托中通、申通、润泽科技等企业物流基础,积极发展冷链物流、第三方物流、低碳物流、智慧物流等新型物流,配套入驻一批绿色农产品、新型建材等特色电子商务企业,为产业发展提供高效、便捷、安全的物流运输体系支撑。着力发展网络货运平台经济,加快网络货运平台建设,为物流业发展提供快速便捷的综合性信息服务。

——建筑业总部产业。建设功能配套、设施完善、产业集聚、优势明显的建筑业企业总部基地,发展建筑业总部经济。招引一批建筑企业扎根衡南,引导建筑业集中发展,鼓励衡五建设等建筑业骨干企业不断向公路、水利、市政、交通等重点投资领域拓展。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扶持建筑企业做大做强。持续推进建筑市场管理工作,加强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监管,严格执行质量安全强制性规范标准,规范勘察、设计、建设、施工、监理等责任主体履行质量安全生产责任行为,不断提高质量安全生产水平。到2025年,建筑业总部经济产值达30亿元以上。

二、培育龙头企业,推进配套合作

围绕提升产业集群内产品生产能力,明确方向和重点,培育发展配套企业,提高产业链细分领域集中度。做强产业链,继续推进"工业原地倍增计划",支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相关配套条件的企业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在产业链每一个环节明确1-2家龙头骨干企业,并对其重点扶持,使其年产值突破10亿关口,打造1个千亿产业群,促进产业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扶持发展型企业,把生产型企业扶植成研发生产型企业,招商引资更加注重企业的自生力量,实现就地倍增。

三、夯实园区载体,实现集聚发展

结合园区已有产业,进一步培育和孵化特色产业链经济,充分利用企业平台实现以商招商。围绕特变电工等核心企业,紧盯各类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不放,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链条和产业生态,同时加快引进园区三大主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从根本上改变园区产业特色不突出、企业产业链薄弱的问题。同时,注意对接省市产业规划,与市白沙洲工业园、衡山科学城(工业集中区)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良好格局。将园区打造成为"衡南新型工业化的主平台,工业主导产业的集聚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重点围绕建设"四区一花园"发展目标,以园区招商为重心,着力引进与主导产业关联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打造主导产业集群,培育军民融合、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努力形成产业链条和板块集聚效应,创建一主一特千亿园区。

四、积极谋划开工,促推重点项目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瞄准行业领军500强企业精准招商,实行"招大引强"的政策。狠抓项目落地,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以项目带投资、扩就业、稳增长、促发展。加快推进特变电工云集5G科技产业园、景可电子零配件加工基地、嘉伟电子产品加工基地、得意电子二期、创兴机械二期、高致精工二期、天津焊材二期、廉洁食品、中翔纸塑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对接奥园集团、建工集团等中国500强企业落户开工建设。加快园区产业孵化中心、总部经济大楼、人才公寓与企业服务中心、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严格考核奖惩制度,依法坚持项目责任制、招投标制和合同制,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形成推动项目建设的浓厚氛围,确保在建项目手续办理不拖进度,施工过程无强揽阻工。做实做细路网、通讯等专项规划,不断完善工业集中区内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排污等基础设施。继续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安排县级领导联点项目,专班服务,强化调度,跟踪督办,逐一破解项目推进难点和问题,确保工业项目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

专栏1  重大工业项目

1、衡南工业集中区污水处理厂:衡南工业集中区污水处理厂总投资3.2亿。新建日处理2万吨污水处理厂一座,面积24.88亩,日处理能力为2万吨(一级A标)。建设厂房5600平方米,处理池4个,购置污水处理设备13500万元。新建污水管网3030米(DN400),5700米(DN500)。

2、衡南工业集中区公共技术及产业协作中心:新建公共技术及产业协作中心,总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占地80亩。建设茶油冷榨冷提技术实验室,光通信产品和网络系统研发试验中心,高速数据传输研究实验室、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产业协作服务平台等;购置茶油榨汁机、离心机、气相色谱仪、核磁共振器、干燥箱、天平、显微镜、光谱多分仪、高温拓朴试验平台、5G无线通讯测试综合平台等共计42台套。


第二节提升服务业水平,推动现代服务业实现新突破

补齐现代服务业发展短板,促进文旅、商贸、物流、电商、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创新升级发展,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大力实施"商贸旺县"战略,重点培育一批龙头商贸企业,引进一批重大服务业项目,打造一批知名商业品牌,力争将衡南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湘南小商品集散中心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在临空经济区,发展总部经济、会展、金融、技术咨询、创意研发等需要频繁跨区域提供服务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及科技研发、教育培训、汽车租赁、广告制作等临空引致性生产服务业。

一、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

以"相约山水间·醉美是衡南"为主题,大力实施"引客入衡""送客入村""衡南人游衡南"和"文旅+"工程,全力构建"一圈"(县城核心旅游圈)"一带"(衡南县湘江流域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经济带)"四线"(G322东线、G322西线、省道S337线、S339线)"五品"(高端综合性度假旅游品牌、生态康养品牌、运动体验品牌、主题研学品牌、乡村休闲旅游品牌)"十景"(一山、一洲、一峰、一楼、一湾、一湖、一镇、一区、一田、一园)的衡南全域旅游新蓝图,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多点支撑、融合发展大旅游格局,全力将衡南打造成为"雁城衡阳美丽后花园"。

力抓重点项目建设。狠抓招商引资,把旅游业招商融入各类对外招商资源与平台,推动全县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衡南县湘江流域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经济带、云集窑遗址公园及博物馆工程项目、洛夫文学艺术馆、衡南剧院、宝盖银杏特色小镇、"二月八"农耕文化博物馆、杨湖"一门四忠烈"归园、雁湖生态文旅小镇等重大文旅产业项目建设;打造岐山国家森林公园、江口鸟洲省级自然保护区、宝盖生态旅游区、十牛峰旅游区、龙溪湖旅游区等旅游龙头,带动衡阳·衡南中华银杏文化园升级4A级景区和龙溪湖、莲湖湾等创建3A级景区。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着力推进"县、乡、村、组"四级文化、旅游、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构筑"15分钟家门口公共文化服务圈""10分钟群众体育健身圈"、全域旅游服务圈,推进文化、旅游、体育深度融合,提升人民群众文旅获得感。

打造旅游重点品牌。在大力挖掘农耕文化、古建筑文化、诗词楹联文化、红色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全县文化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重点塑造五大品牌:以雁湖生态旅游小镇等为主,打造高端综合性度假旅游品牌;依托岐山国家森林公园、宝盖银杏文化园等为主,打造生态康养品牌;以花桥运通航空基地、宝盖山地越野车赛基地、环龙溪湖骑行绿道基地为主,打造运动体验品牌;以王氏宗祠、"一门四忠烈"归园、江口鸟洲自然保护区、莲湖湾湿地公园、栗江石米冲地质公园、大三湘工业旅游示范区为主,打造主题研学品牌;以宝盖梦缘山庄、洪山天子山生态农业观光园等湖南省星级乡村旅游区(点)为主,打造乡村休闲旅游品牌。

推出精品旅游线路。以点带面整合现有资源,精心策划推出四条精品线路,即G322东线:茶市(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怡海村)—相市(洛夫故居、蓝天绿地生态农庄)—江口(江口鸟洲、晨华山庄)—宝盖(衡南中华银杏园、古民居、有机茶园、梦缘山庄、山地越野赛基地、菩萨崖、兵商古道、迷仙湖);G322西线:三塘(开心农场、周家小院)—谭子山(杨湖山庄、"一门四忠烈"归园)—泉湖(农耕文化园)—岐山(岐山旅游区含凤凰湖、凤凰谷、仁瑞寺、白玉塔林、净心林、仙鹅岭、臻园山庄、西北山庄、旺丰园庄园)—柞市(麒麟农场);省道S337线:泉溪(清泉山)—洪山(蓝莓基地、天子泉农业生态观光园)—花桥(滑翔伞基地、运通航空基地、龙溪湖、蒋家大屋、虎岩山寺、豹泉洞、天光峰、蛇龙口)—铁丝塘(巨麓峰);县道S339线:栗江(王氏宗祠、长冲湖桃园、六合滨水休闲山庄、农旺庄园、石米冲地质公园、广林玫瑰基地)—近尾洲(莲湖湾湿地公园、莲湖湾生态农庄)。持续打造并推出一批"一日游""两日游"精品线路。

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实施"不夜云集"工程,做旺云集夜经济,舞活县城文旅龙头,打造县城核心文旅圈。依托衡州花鼓戏、宝盖银杏文化、洛夫诗歌文化、泉湖"二月八"农耕文化等本土文化品牌,充分发掘商业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继续培育宝盖烧饼、冠市红豆干等一批文化产品,着力开发一批具有衡南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将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编排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演艺精品娱乐节目,推出1台具有衡南本土文化特色的常态化旅游演艺节目,做旺文旅演艺产业。加大培育和建设印刷出版、图书音像、休闲娱乐、文艺演出、广播影视、群众文化等行业在内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继续打造花桥滑翔伞、宝盖越野车基地等一批文体项目,加大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企业集团,力争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体产业。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核心景区景观景点提质改造,提升景点品位,拓宽游览区域,提高景观景点利用率。深入挖掘桐梓山工农游击队、杨湖"一门四忠烈"、红色女特工廖岑顽、战斗英雄罗亮泗一面旗帜等红色旅游资源,以全域旅游、智慧旅游为载体,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传统旅行社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提供"菜单式"旅游产品和服务,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开拓力的旅游经营商和旅游零售代理商。推动传统旅游景区软硬件设施更新换代,增强产品研发能力,鼓励引导旅游企业做精做细、做大做强。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着力建设智慧景区和智能导游系统。规划建设集城市形象展示、交通集散、营销咨询、特色产品营销、旅游商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集散与综合服务中心,构建全县旅游集散体系。研究制定具有衡南特色的旅游业服务标准,全面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服务水平,使景区景点和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达到国际水平。

专栏2  文化旅游重点工程

1、A级旅游景区创建:依托现有的宝盖银杏公园、江口鸟洲省级自然保护区、岐山国家森林公园3个3A级景区,力争将宝盖银杏公园、岐山国家森林公园创建成为4A景区。同时依托龙溪湖水库、十牛山水、莲湖湾、科尔马庄园等创建2个以上3A级景区。

2、特色文旅项目建设:着力推进近尾洲莲湖湾湘江渔歌、"泉湖二月八"农耕文化产业园、科尔马庄园等特色文旅项目建设。

3、湖南岐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项目:1、新建岐山片区、石牛峰片区景区道路硬化、黑化40公里;2、新建游步道或森林步道20公里;3、新建游客服务中心6座,3600平方;4、新建森林博物馆2座,800平方;5、新建宣教展示馆2座,1600平方;6、新建标识标牌300个;7、新建解说系统2套;8、新建森林体验基地12个,新建包括汽车营地、房车营地、徒步露营营地等在内的生态露营地15个;9、森林景观提升,恢复和重建中亚热带地带性常绿阔叶林2000亩,林相改造3300亩,新造乔冠结合混交林500亩;10、新建5座300立方的蓄水池,5座污水处理池,新铺给排水管道6.2公里。

4、衡南县江口鸟洲景区项目:修建景区道路、供水供电、邮电服务、环保设施、绿化工程、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安全保障设施、景区标识标牌、游客接待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质观鸟台、标本陈列室等核心景点。

5、衡南县宝盖银杏公园景区提质改造:银杏广场、环景区游步道、观景台、鸟巢湖露营基地、房车基地等整体建设。

6、衡南县高峰历史文化名村农业观光园:古碑广场,西邨书院,西溪乡村观光带,高石岭康养民宿,500亩观光果园,600亩湘莲。

7、衡南县莲湖湾湘君文化小镇:农耕文化创意产业园、农耕文化广场、农产品加工厂、湘江公社生态农产品电商平台、湘江农业休闲旅游长廊、"江南水乡"古街和生态水产品批发市场,总建筑面积为38000平方米。

8、"渔歌水城"建设项目:项目占地20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主要建设以高科技为支撑的高效农业、有机农业、观光农业、农事体验、文旅康养等多元一体化,以元宝枫、樱花和油牡丹的科技种植等,围绕"物联网+九圣园+渔歌田园+康养水城",建设一个农业公园、水上乐园、樱花公园、职业学院、康养水城,发展旅游、民宿、教育、康养、医疗、护理为一体的产业群体。

9、衡南县花桥镇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蒋家大屋古民居民风古朴、世之桃源+龙溪桥水库休闲、娱乐、索道等旅游项目+航空体育、娱乐休闲、组织竞赛、技能培训+川口溶洞景区等氛围十分活跃。

10、衡南县十牛山水风景区建设项目:建设环形健身步道等基础设施,打造集湖景康养区、艺术小镇、果园民宿区、拓展体验区和山隐度假区为一体的风景区。

11、智慧旅游平台体系建设项目:推进景区WIFI免费、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定、信息推送等智慧旅游服务功能全覆盖,整合打造实时共享的智慧旅游线上、线下服务平台。


二、优化提升商贸服务业

依托衡南县的区位、产业、资源等优势,尽早编制出台衡南县城乡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延续全县"商贸旺城"实施方案,以县城云集商业为核心,构建"一体两翼三核多点"("一体"是指以县城云集镇商业为核心的中部商业片区为主体;"两翼"是指以三塘镇商业为核心的西部商业片区和以泉溪镇或咸塘镇商业为核心的东部商业片区)的城乡商业体系,形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商贸发展格局。积极引进香江百货、家乐福、肯德基、步步高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商业品牌落户衡南,千方百计吸纳社会、民间资本发展商贸服务业,重点推进云集商业步行街、雁湖生态文旅健康小镇等商贸项目建设,继续培育打造大三湘油茶等本土知名品牌企业,加快标准化农贸市场、电商村级服务站点、大中型购物中心、综合商品交易市场、空港物流园等商贸网点建设。

三、着重发展电子商务

拓展电子商务应用领域。重点支持电子商务在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旅游服务、农业企业等行业的应用与发展,以重点行业应用为先导,加快推动电子商务应用。加快推进农村便民服务平台,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建设,整合购物、缴费、家政、社保等服务资源,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构建便民服务体系。开拓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依托大米、油茶等农产品的优势,支持企业发展外向型电子商务平台,与国内外知名外贸网站实现链接,展示产品,洽谈合作,开展网上国际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发展旅游业电子商务,支持我县岐山国家森林公园、宝盖银杏公园等本土旅游景点,大型宾馆,农家乐开展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网上支付等在线旅游业务。

健全电子商务服务支撑体系。全面优化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在县城设立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打造县域农村电商枢纽中心,为农特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及电商企业、电商创业个人提供综合性电商服务。普及乡镇及行政村电商公共服务站点建设,开展代买代卖、代收代缴等公共便民服务。依托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电商物流服务网络,整合菜鸟物流、邮政、顺丰、"四通一达"、京东物流等物流企业资源,发挥物流集聚优势,打造现代电商物流园区。开展"衡南产品网上行",推动传统商贸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努力拓展电子商务便民服务领域,支持生产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中小微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做大做活农村电商,积极争创电子商务进农村国家级示范县落户衡南。注册公共区域品牌,打造"一县一品",培育1-2家农特产品生产企业,解决电商供应链断层问题。全面铺开农村快递物流网络,打通农村网络购销运输配送渠道,解决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动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发展和完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重点支持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开展鲜活农产品产地预冷、冷冻运输、冷库仓储、定制配送等全冷链物流,鼓励制冷设备、冷链物流全程监控及追溯系统的建设,提升冷链物流水平。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起覆盖县郊区、乡镇、村的农村信息网络,推进农村商务信息化试点建设。开展针对性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建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电商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电商培训机制,加大对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经纪人等电子商务实操能力培训,加强电子商务人才输出。

加强电子商务主体建设。积极依托淘宝、京东、苏宁等大型电商平台,销售大三湘油茶、土枇杷、茅市烧饼、广林农业、红莲等本地名优农特产品。重点支持本土油茶、湘莲等优势产业和成长型产业龙头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培育本土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品牌。推动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引导中小企业积极融入龙头企业电子商务购销体系,发挥其在产业链中专业化生产、协作配套作用。

扩大电子商务发展规模。深化重点行业电商应用、完善电商配套支撑体系、健全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整体功能布局、扩大电子商务发展规模,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安全可靠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体系。

"十四五"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和网络零售交易额年均增长30%,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50亿元,网络零售额超过20亿元。培育10家以上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电子商务骨干企业,年交易额超10亿元的电子商务平台(企业)1个,年交易额超5亿元的电子商务平台(企业)达到2个以上,年交易额超1亿元的电子商务平台(企业)3个以上,年交易额500万元以上网店、网商100家。旅游景点、大型宾馆、农家乐电商应用普及率达100%,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100%,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到90%以上。完成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兴建1家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425个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80个电商精准扶贫示范站点。培训电子商务应用技术人才2万人次。

四、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狠抓"破零倍增"工作,挖潜增效,提升企业"走出去"发展能力。争取出台鼓励外贸发展政策,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外贸进出口企业,重点扶持拓普旺电子商务、湖南帛汉电子有限公司、旭鼎服装等企业发展,持续推进湖南千姿服饰投资纺织服装产业园建设,充实全县外贸发展力量。狠抓企业培育。突出抓好外贸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的培育,重点扶持邦友化工、得意电子、千姿服饰等外贸企业出口;重点跟踪绿彤茶叶、美怡佳食品等企业拓宽出口渠道;加强服务与指导,帮助企业搭建与金融部门平台,为企业"三单融资"提供便利,同时积极联系省级园区服务平台为外贸企业提供咨询及服务。继续组织本地名优企业参加香港、新疆、上海及长沙等地进出口博览会,增强衡南县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扩大销路。加强外贸企业业务培训。组织企业参加市、县对外贸易培训,学习国家贸易政策与实物操作,提升出口能力。

第三节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智慧化水平实现新提升

着力打造5G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推动5G网络部署和工业互联网建设,促进光纤宽带网络的优化升级,补齐信息基础设施短板。结合本县具体情况,从"一主一特双总部"产业入手,运用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建设大数据中心、信息产业园。开展科研培训,实质性促进衡南经济发展。

一、打造数字创新应用新平台

通过电网建设绿色能源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开展现场设备运行监测、故障预警、性能优化,支撑智能调度、预测及运营决策。围绕"一主一特双总部"建设行业平台。加快建设重要产品溯源、金融服务、税务、物流、医疗、跨境贸易等重点领域的区块链行业应用平台。超前部署创新基础设施,打造数字创新应用新平台,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在旅游、能源、物流、先进制造、政务等领域打造人工智能行业平台。

二、继续推进"数字衡南"建设

围绕粮棉、林果、蔬菜、药材、花卉等领域强化农业物联网应用,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农业产业园区、智慧农场等,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数字化水平。大力发展电商农业、直播农业等新业态,推进制造业改造升级。完善"一部手机办事通""一部手机办税费""一部手机办低保",网上政务服务大厅,打造全县智慧政务一体化服务体系。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乡村建设,稳步推进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智能+"升级,探索新基建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教育医疗、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旅游等领域的应用,促进新型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

三、数字经济赋能大文旅产业

推进衡南融媒体中心创新发展,重点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新媒体平台和广电网络5G融合发展,积极开展与智慧旅游、智慧城市平台的数据互联互通。建立统一的智慧文化旅游服务平台,借助大数据技术,对旅游景区的安全和交通进行实时监控,同时规划和管理文化旅游资源;旅游景区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全媒体宣传推广,同时针对用户需求及时调整产品。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积极搭建文化旅游宣传平台,大力开展衡南文化旅游资源线宣传推介活动。

四、数字经济牵手特色农产品

打造独有的食品溯源体系,让衡南好食品服务更多消费者。运用区块链技术,探索建立农产品生产决策信息系统。系统利用区块链技术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将市场供需情况反馈给农产品生产者,以减少农产品生产者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融合无线传感器网络、智能前端APP、数据库以及二维码标签扫描拍照等技术,构建一个农产品溯源系统。

五、区块链助力农副产品流通

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县"两品一标"优质农副产品流通领域的交易、物配与结算三个环节。培育农产品流通区块链应用平台和项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项目试点;重点建设区块链农产品交易平台、大数据储存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基础体系,以村为单位建立信息中介机构,实现农产品供给信息及时共享;在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中,建立农产品需求信息发布机制;建设农产品流通监督信息体系。


第五章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创新局面

第一节唱响清泉农夫品牌

一、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按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稳定总产"总体要求,遏制耕地抛荒,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保量提质。依托全国产粮大县优势,主攻提高粮食单产,培育和推广"高产、优质、多抗"粮油品种;新增粮食补贴向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倾斜,提高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为粮食生产者提供更好更快更多的金融服务,切实保护粮食企业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全面推进"优质粮油工程",大力实施"湘米工程",调整水稻种植结构,确保高档优质稻面积要达40万亩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9%以上,确保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零事故"。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着力打造品牌,培育龙头企业,推动产业联盟组建,发展产业物流园区,发展粮食精深加工,打造优势产业链条,推广绿色发展模式,推进主食产业化。

二、创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

围绕"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经营规模化、产出高效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提升传统农业、培育生态农业、发展设施农业,形成具有衡南特色的高效多能农业体系,初步形成特色明显、生态优美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充分发挥农机、粮棉、林果、蔬菜、药材、花卉及其它各类种植等专业合作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特色种植、林果、蔬菜、药材、花卉等产业向特色化、品牌化、高效化发展,加大茶油加工的科研投入,开发新产品,提高茶油产品的附加值,打造"品质油茶"第一县。到"十四五"末,打造1个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个国、省知名品牌,1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力争形成绿色食品品牌3个;重点发展生猪、蛋鸡、肉羊、肉鸡等规模养殖,力争生猪养殖每年稳产在150万头以上;积极对接省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培育壮大粮食、畜禽、油茶、蔬菜、林竹、茶叶、中药材、水产等八大百亿产业;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家,省级15家,市级50家。

确保"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肉铺子"等大宗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结构与生产方式调整,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推进产业规模经营,带动集聚发展。引导各乡镇(街道)梯次推进省、市、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集聚区、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基地(示范片)、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省级示范园建设。建设全国区域性的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加强产销对接,推动衡南农产品对接省外市场,建设1个县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农业生产基地,围绕粮食、蔬菜、油茶等优势产业,通过订单生产、合作协议、产供销对接等方式,强化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让农民分享到产业化的融合发展成果;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加快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地力提升行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精准扶持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农业技术培训、水稻集中育秧、湘米产业工程和"四双"攻关等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创建农业特色村镇。以产业引领乡村发展,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到2025年,培育8个农业特色小镇,创建20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打造产城融合乡村版。围绕特色产业,在全市实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十村标杆、百村示范、千村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7个县市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5个城区全部达到20万元以上,彻底消除村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薄弱村,到2025年,新增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100万元的村12个以上、50-100万元的村35个以上。

三、打造农产品加工业集群

发挥衡南地理标志产品优势,推进"大三湘"油茶、"绿彤"茶叶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将传统的地理、资源和人文优势转变为市场竞争力,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重点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龙头企业,依托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合作社+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的创新,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市场和经营管理的优势,发展连锁店、直营店、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做强衡南农产品品牌,高标准打造衡南农业产业园建设。"十四五"期间,家庭农场数量每年增加1000家、各级示范家庭农场达到500家,每个县市区创造一个家庭农场示范片,争创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到2025年,合作社数量增加到10000家,各级示范合作社达到800家,鼓励旗舰社和联合社的发展。

调优经济作物生产结构,突出"三品两化"结构调整,建设一批具有衡南地理标志性经作生产基地。扎实推进园艺作物"三品"提升行动和标准果茶园建设,加强"青花河"流域油菜产业带建设,重点抓好原种场莲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松江湘健果业标准园、栗江广林农业玫瑰园、栗江绿贝食用菌生物科技园、云集森本特种农业示范园、江口九龙农业生态园、近尾洲莲湖湾农耕文化生态休闲园、宝盖特色农业观光园等7个经作产业园区建设,抓好"大三湘"油茶、"绿彤"茶叶、"绿贝"香菇、"湘健"蜜柚、"雁蓝"蓝莓、"玉泉"冬枣、"鑫宝"白果、"广林"玫瑰等具有衡南地域特色经作品牌认证和推广,进一步优化经作布局,使经作生产向特色化、多样化、高品质方向发展。

四、延长农业产品价值链条

按照"政策扶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突出特色"模式,加快推进衡南农业产业园建设,招引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推动原产地农产品初精深加工。依托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进建立油茶、茶叶、香菇、蜜柚、蓝莓等精深加工线,延伸农业功能和产业链,培养具有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的加工企业,推动农业由生态效应向经济效益转化。强化政策扶持服务,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能力,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兴办服务设施的项目给予财政扶持。强化金融支持服务,实施《衡南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等级评定实施方案》,对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信用登记评定,逐步建立信用体系,开展信用贷款。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农业的生态、旅游、教育、文化等功能有机融合起来,着力培育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农庄、示范村。到2025年,全县休闲农业企业数量达到60家,其中省三星级以上星级农庄达到30家,示范农庄达到8家、示范村5家,休闲农业总产值达到3亿元。

深入实施六大强农行动,扎实推进农业"百千万"工程,通过"双联""银企座谈会"等有效平台,大力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建立"三农"金融服务中心,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业担保公司担保贷款等金融服务"三农"产品。出台"政银保"贷款政策,化解金融风险。强化农业信息服务,健全"三资"网络监管平台。建立农业信息预警中心,各乡镇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站,各村建立村级益农信息社,打造"新网工程"。

第二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统筹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收集治理,使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配套管网建设,建立农村污水生态处理机制。推进农村厕所改革,完善卫生厕所建、管、用并重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加快完成河湖沟渠治理、黑臭水体整治和非正规垃圾堆放整治,完善村庄垃圾收集点、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以乡镇为主体,以行政村为基础,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先整治、后提升,以点带面、梯次创建、示范带动、全域推进,打造"三线三特"典型示范乡村,力争到2025年完成建设80%的乡村达到干净整治村标准,50%以上的村达到生态宜居村标准,30%以上的村达到特色精品村标准。到2025年,全县农村人居环境大为改善,村庄规划编制全部完成,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95%农户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完成80%以上行政村的生活污水处理,生活环境干净整洁,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广大农村呈现"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全新面貌。

二、打造特色乡村风貌

加强村庄规划管理。按照实用性原则,开展县乡村规划编制或修编,实现乡村连片推进、村庄整体实施,坚持"多规合一"。对生态恶劣、交通不便、地质灾害频发等不宜居住的居民点,逐步实施整体搬迁。到2025年,村规划管理覆盖率达到100%。

村容村貌整治。本着"宜业宜居宜游"理念,着力打造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产业美、村风文明素质美、宜居宜业生活美的"五美"村庄。推进村容村貌提升:道路硬化。以创建"四好(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路"为目标,统筹规划县域乡镇通三级路、行政村通双车道道路建设。加强农村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建设乡村产业路、旅游路和资源路,实施农村公路生命安防工程和公路危桥、渡改桥工程、码头改造工程,支持具备条件、满足农产品运输和乡村旅游发展需要的农村公路拓宽、改造提级。村庄绿化—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要求,实行清旧补绿、拆旧建绿,积极选用乡土树种,推进农户房前屋后宅旁巷道、路边水边、空地闲地绿化美化。保护古树名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植绿种果,发展庭院经济。到2025年,全县村庄绿化率达到50%以上、85%以上村庄达到绿色村庄标准。村庄亮化—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积极推动在村庄主要出入口主干道和学校、公共活动中心等重要公共场所合理设置路灯方便群众夜间出行。推广使用节能灯具和新能源照明。村庄美化—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重点,整治村庄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规范村民建房,在坚持"一户一宅""建新拆旧"的前提下,推进危房、空心房改造和整治,实现农村危房"清零"目标,拆除残垣断壁,复耕复绿。积极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创建行动。

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开展美丽乡村试点推进,保护修缮名镇古村,以已建成的美丽乡村为样板,打造一批可示范、可复制的美丽乡村示范区、示范片、示范村,积极构建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

三、健全美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

强化规范化管理,坚持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建管并重,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美丽乡村格局。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有偿处理机制,完善财政奖惩制度。规范引导社会资本合作参与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奖优罚劣的督查考评制度,实现分工负责、齐抓共管、有责必问的统筹推进机制。

第三节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一、优化城乡融合格局

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空间布局,综合考虑县域各乡镇实际发展情况以及交通区位条件等,规划县域形成"一主三副、两轴三片"的县域城乡空间结构。

"一主":围绕衡阳市—衡南县一体化发展,构建以县城云集镇为县域发展主核心,发挥聚集带动功能,促进县域整体发展。

"三副":以三塘镇、泉溪镇、栗江镇为县域发展副核心,分别带动县域东中西三片发展。

"两轴":以衡阳市-衡南县城为核心,沿G322西线、S337形成北部东西向发展轴,沿S339和G322东线形成南部东西向发展轴,沿线包括硫市镇、茅市镇、近尾洲镇、茶市镇、冠市镇、宝盖镇等。

"三片":包括西部休闲文化旅游片、中部特色城镇发展片、东部生态农业发展片。

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统一规划。坚持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功能互补,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主要布局,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形态。根据乡村人口流动趋势及空间分布,合理划定乡村规划经济发展片区和居民点管控边界,避免随意撤并村庄搞大社区、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

二、梯次推进乡村振兴

发挥引领区示范作用。云集街道、车江街道、向阳桥街道、泉溪镇、三塘镇、咸塘镇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强、地理位置优越、城镇化率高且临近衡阳市,是全县乡村振兴的样板区。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创新乡村发展形态,推动城乡全面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化的农村社区。到202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推动重点区稳步发展。对产业基础较好、人口聚集能力强、基础设施较好的乡镇,依托其自然生态、农业资源丰富、生产基础良好等优势,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重塑城乡关系。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突出农产品品牌建设,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同时,持续加强交通、能源、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提升区快速发展。产业基础薄弱、生产生活条件一般、空心化较为严重,但其文化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独特村庄风貌突出、产业特色较强的乡镇;依托当地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文旅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第四节加强育才引智力度

一、优化农村干部配备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构建有利于人才下乡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

形成正确用人导向。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加大机关优秀青年干部到乡镇交流任职力度,拓宽"三农"工作部门和乡镇干部来源渠道,落实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优秀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制度,扩大乡镇公务员考录规模,适度降低门槛和开考比例,给出一定职位面向衡南户籍人员。

关心爱护基层干部。围绕基层需求,精选内容,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升"三农"干部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制定乡镇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激励广大基层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让基层干部工作有动力,待遇有保障,事业有奔头。

二、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进农业科研人才,注重培养本土人才,建设由科研人才、农业技术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等构成的"金字塔"型"三农"人才队伍。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骨干等为重点,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通过"半农半读""非全日制"、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整合规模合作社、农字号龙头企业、农业部门的相关资源成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按照"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理念培训农民。构建多元参与的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分阶段、重实训、参与式"的培训模式。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职业农民中、高级培训体系建设。将新型农民技能培训纳入政府购买职业技能培训成果的范畴,到2025年,建立一批综合培育基地、农民田间学校、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

壮大农业人才队伍。加快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认定一批并充分发挥"土专家""田秀才"作用,增强致富能力。以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培训实效,充分发挥专业人员技术优势和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基层农技站所建设,鼓励农业科研人员建立或入股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壮大乡村能人队伍。继续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科技帮扶团,助推农(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拓宽实用人才引进渠道。采取"产业资本+人力资本"模式,积极引进核心研发团队或成立分支机构,柔性引进各类人才致力乡村振兴。引导人才上山下乡,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由企业组建优秀人才团队,以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小城镇、田园综合体、智慧农业、互联网+等为主要载体,发挥企业主体责任,推动各类人才、项目、资源向基层下沉。注重本地育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引进,柔性吸引衡南籍人才回归乡村,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定向培育专业人才。实施"扎根基层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乡村工匠培育计划,扶持培育一批扎根农村、热爱乡村的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乡村教师、乡村医生等。探索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开展公费农科生招生试点。启动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依托高职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定向人才培养,设置农业、医卫、教育培养专业,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培养应用型农业人才。


第六章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立足"西南云大"城镇群,主动融入衡阳"一核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新格局,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十四五"期末,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4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45万人,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和人口规模分别达到12平方公里、10万人;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55%,城镇道路硬化率达98%,自来水普及率达90%,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2%,燃气普及率达90%,绿化覆盖率达32%,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37.5平方米。村庄道路硬化加快,清洁工程全面推进,危房改造基本结束,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62平方米。

形成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新格局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面完成国土空间规划,初步形成全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系统提出全县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政策措施和重大工程。构建全县国土空间保护与利用新格局。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划定并强化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严控战略留白空间,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实现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有机融合,形成全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支持保护农田,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产品生产能力。以国土空间规划统领产业发展、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等,形成布局合理、集约高效、支撑得力、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发展蓝图,促进全县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

明确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构建"三屏两带,多廊多点"生态保护格局。加快建设东部岐山生态屏障、南部连绵丘陵屏障和西部天光山生态屏障;重点保护湘江和耒水流域生态带;划定和保护对外交通廊、生态保护廊、绿色防护廊等多条生态资源廊道;积极保护水库、水源保护点、景点、森林公园等生态资源节点。构建"三区多点"的农业生产总体格局。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为重点,大力推进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发展都市农业种植区、优质粮食生产区、丘陵特色农业区,培育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农业产业园。

加强空间约束管控。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分区分类对全县所有国土空间实施用途管制,进一步打通审批、供应、登记全流程,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要求贯穿全过程、各环节。建立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全程留痕制度,确保规划管理行为全过程可回溯、可查询。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立预警机制,动态监测国土空间保护和开发行为,严防违反开发保护边界及保护要求或突破约束性指标的行为。坚定依法有序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违法建设、违建别墅等专项整治,创建基本无违法建设区。完善评价考核机制,稳步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将国土空间规划执行情况纳入自然资源督察执法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内容,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违反国土空间规划的行为。

第二节构建"一主三副、两轴三片"空间格局

逐步建立以中心城镇为依托、以交通干线与产业密集走廊为主要片区的"点片"式发展格局,强化县城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注意培育中心镇的经济增长潜力,从而推动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一主三副、两轴三片"的城乡空间体系格局:

一主:县城作为整个县域城乡空间体系发展的核心。大力扩大城市规模,增强经济职能,提升产业结构,做强龙头企业,使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同时,大力增强县城与周边小城镇的联系,统筹协调城区与周边小城镇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三副:三塘、泉溪、栗江三个中心镇,作为县域次中心。

两轴:以衡阳市-衡南县城为核心,沿G322西线、S337形成的北部东西向发展轴,沿线包括岐山镇、泉湖镇、谭子山镇、三塘镇、泉溪镇、咸塘镇、洪山镇、花桥镇等;以衡阳市-衡南县城为核心,沿S339和G322东线形成的南部东西向发展轴,沿线包括硫市镇、茅市镇、近尾洲镇、茶市镇、冠市镇、宝盖镇等。

三片:根据衡南县域的城乡空间发展现状,将衡南县域城乡空间发展分为东、中、西三个片区。东片包括泉溪镇、咸塘镇、冠市镇、洪山镇、花桥镇、茶市镇、宝盖镇、铁丝塘镇,为生态农业发展片。西片包括三塘镇、谭子山镇、柞市镇、泉湖镇、硫市镇、茅市镇、岐山镇,为休闲文化旅游片。中片包括云集街道、车江街道、向阳桥街道、松江镇、近尾洲镇、江口镇,为特色城镇发展片。

第三节推动县城功能提质升级

将全县的经济政治中心衡南县城云集镇全力打造为雁城衡阳市区的后花园。加强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围绕"四区一花园"建设,持续抓好县城的水、电、路、讯、燃气、排水、垃圾、污水处理、地下管网普查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重点抓好县城路网建设,加快"气化衡南"进程,积极推进背街小巷提质改造,不断完善县城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棚户区改造。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切实回归棚改本意,严格按照棚户区界定标准的要求,确定棚改范围,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抓好县城老旧小区调查摸底工作,结合财政承受能力,对照城市规划、梳理老旧小区周边空间资源,科学编制老旧小区改造规划,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建设。开展县城"双修"活动。抓紧修复县城山体、水体、土体,抓紧修补县城功能、县城空间、县城风貌,使县城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与修复,县城功能和景观风貌明显改善,不断提升县城宜居指数。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以"善政、惠民、兴业"为目标,助推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优化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利用智慧城市管理技术,实时动态监测示范区的交通运行以及公众出行情况,打造智慧交通体。完善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智慧生活服务功能,建设智慧社区单元。以世界一流标准推进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水平,提高小区物业管理水平,使我县城市管理水平进入全省领先水平。巩固"创文"成果,积极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强化统筹协调,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城管执法职责边界。

第四节积极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

各乡镇立足区位优势、特色资源和文化底蕴,集中力量打造联结城乡的特色小城镇。积极打造卫星城镇。三塘、泉溪、咸塘等卫星镇,立足区位优势,主动对接衡阳市城市发展规划,提升基础配套设施档次,实现强镇融城的目标。努力打造中心镇、特色镇。推动茅市、茶市、冠市、花桥打造区域中心城镇,促进岐山、宝盖、江口、近尾洲建设旅游特色乡镇。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充分利用"宝盖古民居"以及"银杏公园"的旅游资源,将宝盖镇建设成乡村生态旅游强镇。依托"泉湖二月八"农产品交易节的历史影响,继续传承和繁荣庙会市场,提升民俗庙会品牌形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泉湖镇打造成商贸物流强镇。以"产业承接地、发展新引擎、市区后花园、云集姊妹城、衡阳第一镇"为目标,以"湖南省新型城镇化试点镇"与"湖南省两型社会示范镇"为新起点,以发展现代物流、食品、机械制造等产业为重点,不断改善三塘镇办学、医疗、文娱条件,加大对学校、医院、广场的硬件投入,构建镇区、中小企业园区、商聚区"一镇三区"的合理空间格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镇现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次推进其他乡镇特色小城镇建设,全面提升特色小城镇建设水平和群众生活质量,加快完善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水、农贸市场、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设施。重点推进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PPP项目,分步建设25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面收集生活污水并达标排放。

第五节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

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突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合理优化县城建设布局,彰显特色,走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的发展思路,在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人民高品质的生活。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城市公共服务无差别、全覆盖,提高县城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以适应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的日益增长需求,实现城乡居民享受均等化的基础设施和各类公共服务,加强公租房分配管理。大力推进新开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鼓励县域就地城镇化,促进产城融合。推动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和城镇品质。

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以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积极推动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大幅提高落户便利性,进一步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完善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进一步落实人地、人钱挂钩政策,推进资金和主地向吸纳农业转移入口落户数量较多的城镇倾斜。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均等公共服务,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推进机制,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健全乡村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城乡统一居民社会保障制度。

专栏3  重大城建和基础设施项目

1、县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市政路网建设、公园绿地建设、供水工程、污水提质增效及处理设施建设(投资额约5亿元)。

2、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将乡镇老旧小区及县城2000年以后配套设施不全的居民小区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范围。提质改造老旧小区路网、供排水管网、燃气管网、绿化等配套基础设施项目。

3、衡南县特色小镇建设:建设完善宝盖镇、泉溪镇、冠市镇、松江镇、泉湖镇等特色小镇的水、电、路、气等配套基础设施项目。

4、衡南县城城市停车场建设:新建5个公共停车场,每个占地规模15亩;新建综合交通转运系统,占地60亩,主要建设综合调度中心、中心客运站和城市立体停车场。

5、衡南县城镇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改造城镇水域的清淤、疏浚;城镇黑臭水体治理、大气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土壤治理修复等;城镇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基础设施项目。



第七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新体系

第一节优化立体交通网络

改扩建衡阳南岳机场,跑道向南延长600米,增建3200米滑行道,增建6个停机位,扩建货运站。对湘桂复线进行提质改造,将现行时速200km/h提升到250km/h。争取规划建设的南宁至衡阳高铁在南岳机场设站。高标准编制全县普通国省道国土空间控制专项规划和衡南县"四好农村路"中长期发展规划,纳入全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为后续发展预留空间;继续扩大全县公路网规模总量,优化国省道及农村公路网布局,不断提高路网覆盖和通畅能力,打通大通道,畅通微循环。高速公路以构建东西联通,南北通畅的高速骨干网为目标,重点建设衡永高速衡南段建设,确保2023年建成通车;适时启动G4京港澳高速、许广高速衡南瓶颈路段提质改造,有效提升其通行能力;干线公路以衔接顺畅、保障有力为目标,重点推进国道瓶颈路段建设,适当启动一批低标准省道网项目改造,有效提升路网效能,充分发挥既有路网整体功能。一是完善县城交通公路网络,敞口融城,重点建设向阳至龙泉公路和蒸湘南路延伸至S219城市快道公路,促进县城土谷塘片区、向阳片区加速发展,助推县城向南拓展,形成以南岳机场为节点的"三纵二横"交通公路大通道(三纵通道即西敞口S219衡阳至常宁、南北敞口蒸湘南路至耒阳、东敞口G107衡阳至向阳桥3条南北向的大通道。二横通道即车江至云集、向阳至龙泉公路2条东西向的大通道),将县城与衡阳市区、车江、松江、向阳及G4、G72、G0421高速、高铁衡阳东站与南岳机场有机连接起来,形成县城云集的大外环。二是完善国省干线交通网络,提质改造,构建县域内东西大通道。重点建设G322河市到宝盖公路、S337花桥至泉溪公路、S339车江至硫市至茅市公路,所有城镇路段全部采用绕境方案。完成G322三塘至泉湖、泉湖至祁东老白鹤铺公路改扩建前期工作,为十五五建设储备项目。到2035年,全县两条东西向大通道(通道一:S337花桥至泉溪公路经衡阳市区至G322三塘至岐山公路;通道二:G322宝盖至云集公路经县城至S339车江至硫市至茅市公路)全部用二级及以上公路连接。农村公路以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路网,推动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建设,助力乡村振兴。重点建设乡镇通三级公路,完成江口至冠市、相市至贺新、铁丝塘至洪山、近尾洲至栗江至长岭、柞市至茅市公路提质改造;加快实施岐山国家森林公园、江口鸟洲省级自然保护区、莲湖湾湿地公园、车江石牛峰、廖田桐梓山等旅游通景公路200公里以上;将农村公路向农村园区、基地延伸,建设资源路产业路160公里,为全县巩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发展全域旅游,打造湘南旅游第一县继续贡献交通力量。推进农村渡改桥、危旧桥改造和安防工程建设,完成泉溪大桥危桥和江口耒水渡改桥工程,改造农村四五类危桥70座,加固国省道老旧桥15座,完成安防工程1000公里,实现公路安全隐患清零。公路养护管理全面落实"四好"要求,进一步推进养护管理升级,保障路况水平;切实提升公路应急保通能力、完善疏堵保畅方案;对评定为次、差等路的国省道积极实施大中修改造,实现养护巡查和日常运维常态化,普通国、省道优良路率分别达到95%、90%,确保公路的技术状况和路容路貌明显改善;农村公路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部门联动、市县落实的管理体制,全面推行"路长制",健全"四好农村路"长效发展机制,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农村公路路面铺装率达到90%,不断深化管养体制改革,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提高城乡客运一体化水平,实现"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总目标。到2025年,农村公路管养长效机制全面建立,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公路与村寨、自然环境更好结合,实现"美丽农村路",助推"美丽乡村",建成全面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高质量"四好农村路"。十四五末,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514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6公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里程达到500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达到4500公里。等级公路比重由"十三五"末的85%上升到95%,二级以上公路所占比重由12%上升到18%,公路密度达到196公里/百平方公里。

完善县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布局,水陆联运,构建高效快捷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全面提升湘江及其支流内河航道的等级,推进湘江衡阳至永州1000吨级航道提质改造,启动耒水航道升级(六级改四级)工程,提升水路运输能力,打造黄金水道;完成衡南港云集千吨级码头建设,配合云集工业园区制造业的发展,有针对性地发展重件和大件的水运能力,促进内河航运的发展。加快客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依托南岳机场配套建设综合客运枢纽,挖掘多元化客运需求,实现公路与铁路、水路、航空及城市交通的有效衔接。统筹做好南岳机场综合客运枢纽和云集空港物流园区规划布局,适时启动建设。依托交通站场布局,规划建设新能源充电站、充电桩。加快老旧客运站提质改造,完成云集车站提质改造和乡镇运输服务站、公交首尾站建设,推进农村三级物流网络建设。形成空港联运、水陆联运的综合交通网络格局,客货进出更加便利、快捷,助推衡南"四区一花园"建设。

第二节强化水安全保障

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按照水利部门"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结合衡南县实际,立足水安全现状,聚焦关键短板,围绕水安全保障,规划引领,高标准编制水利各项规划。科学谋划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用水安全、河湖生态安全四大体系。通过强化水资源管控,保障水资源供给,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加强水生态与水环境保护、提升水治理能力水平,水安全保障的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洪旱无虞、饮水放心、用水便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亲水宜居,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专栏4  "十四五"水利重大项目

1、防洪工程:"四水"及中小河流防、撇、排体系建设工程,264座水库防洪能力提升工程。

2、饮水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

3、用水工程:"三桥""两干""三站"8大灌区及国营机埠渠系工程,衡邵干旱走廊水源工程。

4、水生态工程:河长制"一河一策"工程,水源保护及水土保持工程。

5、智慧水利工程:水旱灾害及河湖生态监测预警职能化工程。


第三节保障能源稳定供给

全面实施能源基础设施补短板建设,利用衡南本地资源优势,构建集水电、垃圾焚烧发电和生物质发电于一体的多种能源并举的大能源格局,促进衡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新型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比重,优先开发利用本县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条件好的地区,推动建设以用户端自发自用为主的分布式能源网络。合理发展风电,打造省级大型风电基地。充分利用未利用土地积极发展光伏发电,探索在衡南粮食主产区和秸秆富集地区发展生物质发电,有序推进水电开发。建立渠道多元、网架坚强、协同发展的多元化能源保障体系,强化能源储备。

大幅提高供电可靠率和电能质量,大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率和效益,全面满足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电需要,适应各类新能源、分布式电源较高渗透率灵活接入和电动汽车等多元化负荷"即插即用",为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充足可靠的电力保障。

专栏5  能源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1、衡南县小水电自供区农网升级改造项目:花桥、冠市、宝盖、铁丝塘等4个乡镇64个行政村农网升级改造,新增改造变压器台区380台,容量65000KVA,新建改造10KV线路260KM,新建改造400V线路1300KM,表计改造4.2万户。

2、衡南县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完成370个行政村的农网升级改造等配套设施项目。


第四节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实施"宽带衡南"战略,加快新一代互联网布局,打造高水平全光纤网络城市,推进千兆光纤进村入户覆盖率,提升信息网络服务能力。实施宽带网络建设工程、新一代网络建设工程和应急保障工程,全面推进IPV6部署,构建高速宽带、天地一体、泛在智能、安全可控、敏捷开放的新一代信息网络。到2025年全县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90%,自然村光纤通达率100%。抢抓新一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契机,加快5G通信基础设施布局,以"5G通信"战略为指引,面向"四轮驱动"需求,打造5G信息技术应用高地,助推5G+、智慧城市、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一系列先进技术落地生根。


第八章筑牢高质量发展绿色屏障,建设生态文明取得新进步

在衡南县境内湘江及其支流沿岸筑牢绿色生态护栏,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治湖、治草有机结合,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倾注湘江治理湖南"一号重点工程",全面落实长江流域禁捕退捕政策,构建青山永驻、绿水长流的良好生态环境。

第一节突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严守"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着力打造"生态衡南"。

一、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坚持节约优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耗强度"双控"制度。积极推进低碳可持续发展,推进结构性减排、技术性减排,加强重点领域节能管理,积极推行"一挂双控"措施,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挂钩,对高耗能产业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强约束,其他产业按先进能效标准实行强约束,实施强制性能耗物耗标准。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建筑能耗标准制度,对属于国家限制、淘汰的高能耗企业实行专项加价的差别电价或惩罚性电价制度。强化节能降耗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建立健全能源统计制度和节能计量统计体系,完善节能监察执法和评估体系。积极创建绿色能源示范县。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建立项目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质量约束体系。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科学配置城镇工矿用地,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适度提高城镇建筑容积率,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合理安排生态用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推动矿山企业开展绿色矿山创建,改善矿山环境。坚持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严格限制高取水、高污染工业项目引进,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废水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实现废水减量化、资源化。完善"阶梯式水价"制度,推动节水器具普及。到2025年,单位GDP能源消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广清洁低碳技术,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着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共生耦合,实施一批重点领域、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的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广多种形式的种养结合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农林牧渔多业共生、农工复合的生态农业。大力推进工业集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积极创建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关联的环境污染和环境风险等问题。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有效控制发电、建材、有色等行业碳排放。推广清洁低碳技术,开展低碳园区、社区、景区试点示范,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三、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积极推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照明,倡导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快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自行车、步行通道设施,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引导居民绿色低碳出行。积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垃圾再生利用体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鼓励市民购买各类绿色环保、高效节能产品。积极提倡无纸化、绿色办公,力戒奢侈消费,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第二节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修复

一、优化生态空间布局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按照主体功能区划,从空间上对保护性生态资源和脆弱性生态资源进行合理控制,促进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加大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等必要严格保护的各类用地,全县内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282046.78亩,占县域总面积的7.19%,原则上按禁止开发区的要求进行管控。加强对岐山国家森林公园、江口鸟洲省级自然保护区和莲湖湾国家湿地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环境保护和管理。加快建立以湘江水土保持和生态涵养功能带为主体,主要河湖、重要水库以及饮用水源地等水生态保护区为补充,各类森林公园、城市绿地为依托的多层次生态空间格局。严控国土开发,严禁与主体功能区定位相悖的开发活动,固守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生态红线以及耕地红线,坚持最严格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机制,坚决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农化",推动重点功能区生态功能稳定增强,提高生态资源管理效益。实施生态系统综合管理,严格管制各类开发活动,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和评估,减少和防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和开发范围,禁止成片蔓延式开发扩张,保持并逐步扩大自然生态空间。加强产业发展引导,在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不损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适度开发利用特色资源。

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生态系统功能整体性提升,打造由山体、森林、河流、湖泊、湿地组成的生态屏障和生态走廊。构建"三屏两带,多廊多点"生态保护格局,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改造,打造生态走廊和天然林、公益林保护网络,重点建设东部岐山、南部连绵丘陵、西部天光山生态屏障;加大湘江干流及耒水、蒸水、舂陵水3条支流等大小河流等湿地保护和河库塘生态系统保护,优化滨水生态系统,重点实施莲湖湾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工程,打造湘江和耒水流域生态保护带;加大对外交通廊、生态保护廊、绿色防护廊等廊道保护,积极推进水库、水源保护点、景点和森林公园等生态资源节点的保护。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改造,构建生态走廊和天然林、公益林保护网络,落实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的基础保障措施,保护水土资源。建立健全污水处理厂管理运营机制和在线监控机制,确保全县污水处理厂有效运行,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并达标排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扩大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加强区域湿地野生动植物、水生生物和物种基因的资源保护,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要求,推进禁捕退捕工作。加强生态森林、河流水文、气候环境、生物资源等动态监测体系,实现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全覆盖。

三、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落实企业治污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培育生态环保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交易制度,建立体现生态环境价值的制度体系,建立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导机制。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化机制,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健全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建立符合绿色产业和项目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推动建立银行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机制。增强环境治理能力。提高区域联防联控治理能力,因地制宜实施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措施,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制度机制,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探索将政府承担的部分生态责任转由企业、社会组织承担,带动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提升环境治理法治化水平,理顺环境保护具体制度和管理流程,完善制度体系与政府执法督察、企业合法生产以及社会依法监督相结合的法治"组合拳"。完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污染源监控体系、重大污染预警体系,做到全过程科学化控制。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环境治理以及环境执法中的重要工具作用。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构建环境治理的大数据平台,加快环境治理电子化发展,提高环境信息处理的运转效率。

第三节持续推进水土气污染防治

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以更大的决心、更严的要求、更高的标准治理环境污染,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碧水青山、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的美丽衡南。

一、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工业聚集区实施集中供热或清洁能源替代,加快工业企业脱硫、脱硝、除尘升级改造,全面推进燃煤锅炉(炉窑)达标整治,推进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领域清洁生产改造,严禁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持续加大对砖厂、重点涉气企业、"散乱污"企业整治力度。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加强秸秆露天禁烧监管,强化秸秆综合利用,推动形成"以饲料化为主,以能源化、基料化、肥料化为辅"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格局。严格实行烟花爆竹禁燃禁放;强化建筑施工扬尘、露天烧烤、焚烧垃圾、餐饮油烟、道路扬尘、城市工业企业、机动车尾气等污染源排放整治,稳步淘汰"黄标车",严格控制PM10、PM2.5污染水平。持续开展空气质量预报,完善区域联防联控和预警预控,将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纳入县一级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到2025年,机动车环保标志核发率达100%,重污染天气大幅减少,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比例达到92.6%以上。

二、深化水环境综合治理

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系统推进全流域、全水系保护与治理。严格落实《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推进湘江水环境综合治理,开展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查专项行动,对不达标排放的企业进行治理、关停或搬迁,严格控制污染源的排放。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轻的新型项目。加大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农村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力度,湘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沿岸500米范围内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全部搬迁退出,实现湘江及主要支流岸边退耕还林、还绿,提高岸边生态水平和环境自净能力。抓好水质优化工作,认真开展生态安全调查与评估、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使水质恢复到功能区划要求。开展沟渠塘坝清淤衬砌工程、重要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和清洁小流域建设。完善乡镇排水专项规划编制,加快城乡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重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切实解决黑臭水体问题。强化食品加工、石化、纺织、新能源等重点行业以及工业园区、港口船舶的水污染治理。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依法关闭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推动现有规模养殖企业完善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设施。到2025年,区域主要河流水质优良,水质逐步达到Ⅲ类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全县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城区黑臭水体控制在5%以内。

三、加强土壤污染修复

做好土壤污染的预防和保护工作,实施土壤修复与分类防治。加快土壤污染物源头治理,强化固废填埋场、废弃物堆场等监管。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管,鼓励增施有机肥和高效缓释肥,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和植保绿色防控技术。加大对未污染土壤的保护力度,建立主要粮食生产基地土壤环境监测网络,严控新增污染。做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建立完善污染地块名录,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建立受污染土地治理长效机制,设立污染场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开展污染场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因地制宜落实"六改"(改良酸性土壤、改革施肥技术、改善灌溉方式、改进耕种措施、改变越冬状况、改选适宜品种)、调整种养结构等治理措施,对严重污染、不适宜耕种的土地调整种植结构。把整治重金属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违法排污企业作为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的重点内容之一,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落实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对策措施。加快矿山生态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让天蓝地绿、山清水秀成为最美常态。到2025年,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专栏6  生态环境保护重大项目

1、衡南工业集中区污水处理厂(工业园西区)项目:新建日处理2万吨污水处理厂一座,面积24.88亩,日处理能力为2万吨(一级A标)。建设厂房5600平方米,处理池4个,购置污水处理设备13500万元。新建污水管网3030米(DN400),5700米(DN500)。

2、衡南县湘江及布皂河园区段综合治理建设项目:布皂河河道整治7Km;沿江河道整治4Km;湘江河园区段5Km;沿河景观绿化带27Km;沿江沿河路网10Km;雨污水管道改造8Km;雨污水管道新建15Km;排渍泵站2座;排水涵闸加固2座;垃圾清理100万m³;河道清淤11.55万m3;停车位200个;充电桩60个。

3、衡南县县城污水管网建设项目:新建污水管网20公里;老旧管网改造8公里;合流制管网改造23公里。

4、衡南县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项目:新建1座的污水处理设施(1万吨/日);改造1座污水处理设施(1万吨/日);新增1座6吨/日湿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

5、衡南县千人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项目:对全县6个千人以上农村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进行排查、整治,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建设标志标牌等设施。

6、衡南廖田镇黄河村原冶炼化工企业遗留污染源风险防控项目:1、拆除厂房设备,将约6700m3建筑垃圾破碎后回填;2、对污染土壤总量为30884m³,其中筛选值区污染总量17953m³,管制值区污染量为12931m³进行分类处置;3、对934.5m3危险废物进行安全填埋;4、对第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量为1522.8m3,第Ⅱ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量为198.8m3进行安全处置后原场地回填;5、采用一体化处理设备对荒塘废水、清挖场址积水及施工过程废水等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至湘江,并将荒塘底泥清理至场地内。

7、衡南县原松江第一化工厂及周边涉重金属污染场地管控项目:拆除厂房设备,将5732m3建筑垃圾破碎后回填;将57m3危险废物外运至衡阳危险废物处置中心进行填埋处置;将3.14万m3铊含量风险管制值的污染土壤和0.49万m3Ⅱ类固废填埋至填埋场,对填埋场进行场底平整、防渗、渗滤液收集,建设截排水系统、拦渣坝,填埋完成后,对填埋场进行覆膜封场和绿化;将0.30万m3类集中堆置,对堆置区域建设截排水系统、覆土封场和绿化;对铊含量未超过风险管制值,但铅、砷、镉高于风险管制值的5.27万m2污染土壤进行表层覆土阻隔,对整个场地进行生态恢复,并建设截排水系统。

8、衡南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建设2条日处理生活垃圾300吨的生产线,配置2台300吨/天焚烧炉、1套12兆瓦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及相应配套环保设施等。

9、湘江干流衡南段入河排污口整治项目:湘江干流衡南段沿岸共120多公里,对沿岸6个镇的入河排污管道进行梳理,并汇入就近入河排污口,整治现有的入河排污口约200个,整合成约70个有规模的入河排污口。

10、衡南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区域性粪污集中处理中心、规模化大型沼气及生猪运输车辆洗消中心等建设。

11、世行贷款湖南省农田污染综合管理项目:1、基于风险的农田管理示范;2、加强农业环境监测和管理;3、项目能力建设;4、项目管理与评价。

12、衡南县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长江绿色生态廊道项目:现代农业工程;生态经济林建设;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机构能力建设等。


第九章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促进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通过社会公共服务提质工程,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升就业规模质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着力发展文体事业、健全应急安监体系,极大改善民生。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与GDP增速基本同步,形成全民共享的高品质公共服务。积极推动退役军人事务工作发展,加强军民融合,着力提升优抚优待工作标准;确保政策落实,创新就业创业机制;强化保障力度,提升军休服务质量。

第一节提升就业创业水平

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突出抓好就业创业工作。完善就业服务,全面落实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多形式、多渠道促进就业,确保就业局势稳定。逐步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更加充分,加大对基层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一网五点"建设。扩大监测范围,加大有效数据采集力度,抓好数据录入、维护等工作,提高数据的准确性。打造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完善服务手段和功能,利用网站、微信等现代信息媒介开展公共就业信息服务,为就业创业者提供各种方便快捷服务。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优化创业环境,打造创业洼地,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营造全民创业的氛围,积极推进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发挥县工业园区的平台作用、县众创空间的孵化器作用、县就业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创业就业政策,大力提升创业成功率和带动就业率。围绕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两大主题,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城乡统筹就业水平。"十四五"期间开发就业岗位2万个,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5万个,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培训各类人员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第二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社保持续扩面、转移接续,全面落实社会保障全覆盖,以农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和个体工商户等群体为重点,将符合条件的各类人群纳入制度体系,基本实现应保尽保。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和失业保险制度,巩固高危行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效推动小微企业、网络服务业、家政服务业等中小企业参保。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把失地农民、退捕渔民等群体纳入社保补贴范畴,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确保全民享有社会保障。"十四五"期间,各项社会保险年参保总人数达82万人次,征缴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突破20亿元。

一、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不断完善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相协调、医养和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养老福利院立项建设,规划期内,正式投入运营;加快综合性农村养老机构建设和护理型床位建设,实现社区养老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约率100%。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实施居家养老护理员培训,建立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形成养老志愿服务及培训的常态机制,对全县养老机构、AAA级以上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的从业人员进行多层次、多类别的专业培训。创新多元养老服务。积极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社会需求为导向,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企业、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服务,基层群众性组织和志愿者提供公益性互助服务相结合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推动"智慧养老"。充分利用湖南省养老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依托智慧衡南建设工程,积极探索"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和智能养老技术应用,统筹建成覆盖全县、上下联动、资源整合、服务精准的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医疗和养老融合发展,切实提高养老的服务内涵和服务质量。推进医养融合,完善医养机制,促进养老结构、医疗机构、社区服务机构多方合作;引导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主动与周边医疗机构融合发展,实现无缝对接。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衡南特色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全面提升照护能力,强化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员的兜底保障。

二、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进一步健全全民、城乡统筹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居民群众获得感。坚持以"全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总体思路,逐步形成多层次医疗保障长效机制。"十四五"期间,确保城乡居民参保缴费率保持100%以上,其中困难群众资助参保率达100%。进一步深化医保支付方式,落实"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严格执行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诊疗服务项目,稳步推进DRG付费方式改革。严格执行医联体(含医共体)、日间手术、日间病房、远程诊疗、互联网医疗、家庭病床等医疗服务新形式、新形态的医保支付政策,积极推进医联体(含医共体)医保管理相关工作。落实"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构建城乡居民和贫困家庭共享优质医保服务新格局。严格执行药械招标采购改革相关制度,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在药械采购与监管平台的"三流合一"。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办法,提升基金监管能力。加强医保基金监管队伍建设,提升依法依规监管能力,建立独立、高效、专业的执法队伍,充分发挥社会三方力量监管作用,做到"人防、技防、专防、社防"相结合;加强对欺诈骗保行为的打击力度,坚持"零容忍",加强对欺诈骗保线索的发现和受理,建立线索督办和查处反馈制度。进一步加强医保公共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持续提升医疗保障服务能力和水平。按照上级医保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实施医保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建设标准化经办服务大厅(窗口),规范公共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流程,逐步实现区域范围内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深入推进异地就医结算,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不断扩大异地就医结算业务种类。加强医保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医保人才培养工程,建设对群众有"温度"的医保队伍。

到2025年,实现统一实施全县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政策、规划和标准,健全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三、完善城乡救助体系

遵循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方针,进一步织密织牢基本民生安全保障网,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确保求助有门、救助及时,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权益。全面排查兜底保障政策落实情况,深化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动态保持农村低保标准达到或高于扶贫标准,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范围,确保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坚持和完善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全面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分类保障体系,对衡南县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孤儿、艾滋病毒感染儿童及时动态更新,探索解决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加快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到202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8‰以下。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提升特殊群体关爱水平,特别注重特困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进一步保障全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安全监护、权益维护等服务工作。建立健全特困人员供养保障机制,完善和衔接各项制度措施,形成全覆盖、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延伸覆盖低收入困难家庭,统筹兼顾其他困难家庭,努力实现"应保尽保"。提高专项救助水平,完善分类施救制度,加大对城乡困难群众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的救助力度。深入推进救急难工作,充分借助综合帮扶平台,解决群众生活中遭遇的突发性、临时性、紧迫性困难。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助标准逐年增长,特困人员生活费标准按照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5倍发放;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深入推进低保精准化管理,打造"阳光低保"。推进基层儿童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全县"儿童之家"建设村级全覆盖。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继续抓好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

四、推进殡葬体制改革

全面实行节地生态安葬。逐步建立基本殡葬服务制度和节地生态安葬的奖补制度,健全殡葬基本服务保障制度,将城乡困难群众基本殡葬服务费和生态安葬奖补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持续推进绿色殡葬,继续巩固城区死亡人员火化率100%成果。加快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在村庄规划编制中考虑村级公益性公墓建设,经济较发达、接近城郊、墓葬用地紧张的村考虑公墓选址布点。

专栏7  民政事业重点工程

1、完成县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

2、新增养老床位2000张,总投资4000万。

3、新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规划建筑面积1500m2,总投资500万。

4、新建县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规划建筑面积3000m2,预计投资1000万。

5、新建2所乡镇敬老院:江口镇敬老院周边因为采石,有严重安全隐患;近尾洲镇敬老院是利用原计生办办公场所改建,房屋陈旧,面积仅500平方米,不能满足该镇特困对象集中供养的需要。一是2021年建设江口区域性(中心)敬老院,辐射我县周边冠市、宝盖、相市、花桥及耒阳市的新市等5个乡镇生活不能自理特困老人集中供养需求,床位150张,护理床位120张。二是2022年建设近尾洲镇敬老院,设计床位100张,护理床位80张。

6、改扩建1所敬老院:三塘镇敬老院用地面积有63亩,是2012年新建,当时由于建设资金限制,没有完全按照设计施工,还有空余场地可用于改扩建,现在敬老院已无法满足当地特困老人集中供养需求,计划在2020年改扩建为衡南县三塘区域性(中心)敬老院,辐射谭子山、硫市、衡阳市蒸湘区的雨母、衡阳县的角山等乡镇,重点增强长期照护功能,增设失能失智人员生活照护、医疗护理、康复服务等养护单元,新增床位100张,其中护理床位80张。

7、提质升级3所敬老院: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相市乡敬老院、花桥镇敬老院、泉湖镇敬老院提质升级。重点改善生活照料和基本照护功能,改造消防、安防设施,配置基本康复辅具,确保房屋建筑、基本生活设施设备、功能用房符合要求,消除安全隐患。

8、撤并1所敬老院:原川口敬老院服务功能弱、供养需求量小,存在重大隐患无法消除,该院敬老院予以关停。


第三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持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按照"三三五工程"(搭建"三个平台"、坚持"三个优先"、实现"五个统一")总体思路纵深推进城乡教育改革。科学规划学校布局调整,按照"高中进城、初中进镇、小学连片"思路,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坚持教育公益普惠原则,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不断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所公办幼儿园。以县城十二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和乡镇"两类学校"建设为重点,每个乡镇建设一所寄宿制小学,加强公办义务教育学位建设。坚持公办教育主体地位不动摇,通过严格办学审批、严控招生计划、强化年检年审等政策调控,引导民办教育规范发展。深化"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实现全县教育系统的办公自动化、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网上共享、召开远程视频会议、远程教学教研等系列业务工作,促进全县教育实现信息化;推进县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大力投资改善教师住宿条件;巩固和扩大"家校共育"工作成果,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坚持"五育并举""三全育人",强化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开展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关注重点学生群体,缓解教师心理压力。推进职业教育跨越发展,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分流大体相当,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做强做大县职业中专、耀湘职业学校、中科信息管理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力争引进1所高职院校或完成县职专升格高职院校工作,助力"四区一花园"建设。

专栏8  教育事业重点工程

1、启动县城教育小区建设:选址县城湘江东岸土谷塘片区(森林公园以南),总投资约9.9亿元,占地600亩,规划学位10500个,并建设教师发展中心,其中幼儿园学位600个,小学学位2400个,初中学位3000个,高中学位4500个。

2、加快职业学校建设:办好1所以上公办中职学校,普职分流比为5:5的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对县职业中专学校通过融资公司投入3亿元在县城新建,并将市五技校并入,新建"衡南县公共实训基地暨创新创业孵化园"项目;在县城工业园区新建衡阳市耀湘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新建衡阳市耘德职业学校,新建申科光电职业中专学校;在车江老卫校新建衡阳金领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现有的向阳中学、向阳中心小学的基础上,通过征收两所学校周边土地40亩进行扩建,把这两所学校分别改造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初中和小学;对彭祠小学进行改扩建;对车江中学再征地15亩、车江实验小学再征地30亩、城关二小再征地20亩进行扩建;在梦东方重建金盘小学;加快三塘教育园区建设规划步伐,三塘镇小学征地32亩列入省芙蓉学校项目进行扩建;在三塘工业园区要规划教育用地500亩,其中300亩用于引导民间资金以开发带动学校建设,新建一所中学、一所小学及一所幼儿园;规划汇景集团教育用地400亩,创办一所能容纳5000-6000人,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12年制的民办学校,鼓励集团倾力兴办以国际班为品牌的高中教育;规划好梦东方兴办初中、小学及幼儿的300亩教育用地。


第四节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强县、活乡、稳村、惠民"为目标,实施"三三"工程,推动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实行医保基金按人头打包付费工作,发挥医保基金的杠杆作用,以达到引导合理就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作用。扎实做好医保扶贫和医疗救助工作。全面落实医保扶贫政策和医疗救助政策,建立脱贫攻坚台账。科学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结构。科学配置县域医疗卫生资源,优化全县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优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条件,增强传染病救治能力,提升核酸检测能力,推进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改造,建设县医疗防护物资和药品储备库。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继续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稳步扩展服务内容。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全面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提升慢性病防治水平。加强村医队伍建设,将村医纳入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积极促进"健康衡南"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加强重点人群健康促进,探索建立衡南"医养结合"模式。推动中医医药发展。加强县中医院、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推进中医药"四名"(名馆、名科、名医、名药)和"二进"(进村进社区、进家庭)工程。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县中医药文化,加大对衡南道地药材的种养扶持力度。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到2025年,力争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分院以及70%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构建新型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加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为老年居民提供生活护理、保健巡诊等一站式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打造智慧化养老服务新模式。加强项目和信息化建设。建设"四大中心(信息中心、公共卫生中心、健康事务应急管理中心和培训中心)"和搬迁县人民医院工程,改造县级医院医疗基础设施和就医环境,建设县级区域副中心、医养结合医院或中心、医院隔离病区或隔离病房,乡镇卫生院(分院)提质改造,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搭建"1+6"互联网+医共体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信息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和区域内医疗资源整合利用,实现"一网通办"(医疗业务"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人、财、物和医保基金监管)。衡南县人民医院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现有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加大卫生人才引进力度。

专栏9  卫生健康事业重点工程

1、县人民医院:调整县人民医院发展总体规划,条件成熟时,建设"四大中心"项目和衡南县县域康养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1.74万 m2。

2、县中医院:条件成熟时,建设衡南县中医医院防控应急能力提升项目,总建筑面积25000 m2(门诊楼12000m2、住院楼13000 m2)。

3、县第二人民医院:条件成熟时,对医院实施整体迁建,建设衡南县第二人民医院综合门诊楼100000 m2,精神卫生科大楼13000 m2。

4、乡镇分院:乡镇分院与县人民医院组建医共体,建立以衡南县人民医院为医疗总院,全县20家建制乡镇(中心)分院和3个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作为衡南县人民医院的分院,增挂衡南县人民医院XX分院牌子。

5、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个体诊所: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1所村卫生室,人口较多或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服务半径超过3公里的边远行政村可酌情增设1所村卫生室服务点。根据"15分钟服务圈",结合覆盖情况、服务半径以及服务人口等因素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

6、社会办医院:鼓励民间资本举办填补全县空白的专科医院,如牙科、康复、医养结合等专科。

7、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规划征地12亩,新建疾控综合楼7000 m2、应急医疗物资仓库2000 m2、冷链仓库500 m2、附属用房500 m2,共计10000 m2。规划用工人数控制在人以内,卫技人员占比达到80%以上。

8、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规划衡南县妇幼保健院改扩建项目,新建综合楼11400 m2,改造门急诊楼3000 m2,建设孕产妇急救中心、传染病隔离病房、妇幼康复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微生物检测中心、体检中心、发热门诊、孕妇学校。



第五节健全应急安监体系

全面建成"统一指挥、运转高效、反应迅速、处置得当、保障有力"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气象灾害、山洪地质灾害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调查、监测和防治,提升预测预报预警的时效性、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普及安全消防自救互救急救常识,切实担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尽快完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做到机构、编制、职责、人员和经费"五落实"。通过成立组建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救援队及第三方专家技术服务队伍,全面建设覆盖县、镇、村三级应急组织网络,同时在组建应急网络的基础上建立安全隐患举报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和信息员力量。加快构建更加高效的应急管理、应急处置、风险防控和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持续加强烟花爆竹、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化企业等重点领域监管,严密防范自然灾害风险。严防严管严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提高人防应急应战能力,县城人员掩蔽场所建设及疏散避难场所建设、疏散地域建设能够满足战时需要,确保战时留城人员掩蔽有场所,离城疏散人员疏散有安置。

专栏10  应急管理重点工程

1、消防救援站建设改造:加快消防救援站建设步伐,云集消防救援站增配城市主站消防车1台,举高喷射消防车1台,配齐配全森林救援专业队装备40余件套,采购灭火药剂30吨。不断优化消防救援站部局,新建城市消防救援站2座。推动三塘镇和栗江镇新建一级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1座,招录政府专职消防员不少于8人,其他乡镇新建二级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1座,招录政府专职消防员不少于6人,将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纳入大队指挥调度体系。

2、消防供水设施建设:推动出台衡南县消火栓建设管理办法,明确各种消防水源规划、建设、管理职责,理顺城市消防水源建设投资体制,逐步开展缺水地区消防水源建设与改造。完善市政供水系统,推动市政消火栓与城市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推动在消防供水不足的城市区域和消防水源匮乏的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依托市政供水管网、机井或天然水源设置消防水池、消防水鹤。依托河流、湖泊等可利用的天然水源,在水量较丰富的河湖、水库地区建设取水码头或取水井,增加天然水源利用率。开展居住小区消火栓调研普查,增设、补建消火栓,开展居住外市政消火栓标线标识工作。各乡镇到2026年,除云集街道办事处外每个乡镇每年新增10个消火栓。


第六节推动人口结构优化和素质提升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树立正确的老龄观,积极、理性、前瞻性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大对人口老龄化和老年学方面的研究;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对人口老龄化开展宣传;积极营造尊老爱老的社会氛围,打造良好的关爱老年人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等大环境;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努力创造为老年人发挥自身能力和作用的环境与条件。

优化生育政策,把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突出做好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人口计生工作,加大对计划生育事业的投入力度,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健全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相关制度。

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暴力侵害妇女、弃婴等违法犯罪行为。强化校园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做好中小学生心理疏导。全力保障残疾人各项权益。

第十章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旅游、广电、体育服务体系,全方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便利化。强化文化市场管理,加大文化市场整治和"扫黄打非"力度,切实维护文化安全。

第一节传承保护乡村优秀文化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农耕、楹联等本土特色文化传承发展,力争桐梓山工农革命根据地旧址成功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深入挖掘衡南古建筑文化、诗词楹联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抗战文化、宗祠文化、非遗文化等,做好桐梓山工农革命根据地旧址、杨湖烈士陵园、洛夫故居、王氏宗祠、蒋家大屋等历史文物、文化遗产、名人故居、传统村落和革命文化纪念地的保护和修缮力度,传承好衡南衡州花鼓戏、皮影、渔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健全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名录库,出版《衡南文物图典》《衡南非遗图典》等书籍,建成衡南文化遗产数据管理系统和多媒体展示系统。设立乡村文旅资源保护和保护利用专项经费,引导有条件的村建设村志馆、农耕文化馆等,传承乡村文脉,打造文化地标。到2025年,市级及以上文明村和乡镇占比达50%。

第二节完善乡村公共文旅设施

持续巩固和拓展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围绕"县级骨干设施地标化、乡镇文化设施健全化、村组文化设施普及化"目标,构筑县、乡、村、组四级公共文旅设施网络。加强与中央、省市对接,做好云集窑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市民体育中心、社会足球场项目、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洛夫文学艺术馆、衡南剧院等项目规划建设。以"衡南文化云"综合平台为支撑,积极融合各方资源,大力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数字文化建设和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旅游数字化服务全覆盖。提质优化一批功能齐全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镇村文体广场,到2025年,人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到7.5平方米,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达19.6%。依托村党组织活动场所、文化活动室、闲置中小学校等,打造资源充足、设备齐全、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场所,巩固各乡镇(街道)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普及率100%、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的成效,进一步提质各乡镇(街道)文化馆图书分馆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面提升广电安全播出保障能力,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广播电视等媒体传播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全县媒体传播受众整体规模,大力增强影响力和综合实力。加大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坚持高品质新建和提质旅游公厕,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规范旅游引导标识系统,主要交通路段、游客服务中心等区域设立全域旅游导视和重点景区标识系统,实现旅游标识标牌全覆盖,提升全域旅游综合服务能力与水平。

第三节丰富基层群众文体生活

繁荣文艺精品创作,精心打造泉湖"二月八"、宝盖银杏节等一批独具衡南特色的节会品牌,着力抓好大型情景剧《泉湖二月八》、歌舞剧《湘江渔歌》、红色题材现代花鼓剧《桐梓山》等剧节目创作、编排,推出一批彰显衡南特色和文化底蕴,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同新时代相匹配的文化艺术精品力作。结合中华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活动等,重点抓好"村村响""户户通""送戏下乡.演艺惠民""全民阅读"等惠民工程建设,持续开展好"欢乐潇湘.幸福衡南"系列群众文体活动、"泉湖二月八"农耕文化节、宝盖银杏文化节、农耕健身大赛、"清泉大讲坛"月月讲、"我们的节日"等一批有影响力和独具衡南特色的品牌文体旅游活动品牌,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实施体育强县战略,全力办好各类赛事,推动全民健身,做大做强体育彩票的销售发行,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专栏11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重点工程

1、文体中心建设:着力推动整合市民体育中心、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工人文化中心、室内篮球场为一体的县文体中心建设,补齐衡南公共文体场馆短板。

2、云集窑遗址博物馆及遗址公园建设:为加强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集窑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并建设好云集窑遗址博物馆及云集窑遗址公园。

3、衡南县市民体育中心建设项目:建设体育馆(运动比赛场、门厅、办公区域等)、体育场(塑胶跑道标准田径场及标准化足球比赛场地、看台及体育场辅助用房等)、运动健身场(综合训练馆、全民健身广场等)、室内篮球馆等,配套建设给排水、供配申、绿化及辅助工程。

4、衡南县剧院项目:演出用房、观众厅、排练厅、附属房及相关设施建设。

5、泉湖"二月八"农耕文化博物馆:建泉湖"二月八"农耕文化展示厅、泉湖"二月八"非遗博物馆及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6、衡南县"明清时期古村落群、古河街"开发保护和利用:修缮、仿古、复古等建设。


第十一章深化改革创新,促进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坚持创新在衡南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落实科教兴县战略、人才强县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全域创新体系,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打造县域科技创新中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打造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群众受益的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一节增强创新引领能力

实施"3281"工程,即以衡南工业集中区为主平台打造300亿产业园区,培育或引进2家上市企业;以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核心,培育8家高新技术企业,建设1个科技金融和技术成果转化先行先试的创新创业新高地。坚持创新引领,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建立技术联盟,支持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国家、省、市科技项目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以衡阳电商产业园为代表的临空临港经济,调优增量、盘活存量、提升质量,吸引相关配套的上下游企业聚集,尽快形成链条完整的主导产业体系。到2025年,全社会科研投入占GDP比重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0.3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6%以上;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的比例超过50%,财政科技投入占全县财政预算总支出的比例提高到2.0%;争取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计划80项以上,实施各级科技计划项目35个,其中农业项目15个,工业项目13个,社会发展项目4个,产学研合作项目4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引进转化科技成果80项以上,先进实用科技成果覆盖面达到90%以上。专利申请量达300件,其中发明专利50件。人均科普经费达到1元,使95%以上的农民接受2门以上的种养技术培训,户均达到1名科技明白人。规模企业全面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建立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8家。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进入全市第一方阵。推进质量强县战略,强化质量、标准、品牌、商标建设,积极申报地理标志商标,力争驰名商标实现零突破。充分利用"人才雁阵"计划,引导企业引进培育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第二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县域创新发展,培育建设创新型城市。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全链条支持体系。到2025年,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增加到50、100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围绕大电子信息、绿色农产品加工、智慧物流等开展应用研究与产业孵化,加强区块链、智能制造、新一代半导体等产业技术攻关,搭建创新资源链接平台,逐步培育形成技术创新系统。挖掘南华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科创资源,构建专利池、项目库和专家库,推进校企合作和交叉学科联合研发。

第三节扩量提质研发平台

实施创新平台建设计划,增强创新服务能力。以企业技术创新为重点,鼓励企业搭建国家、省、市企业技术(工程)中心、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打造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特变电工、光电信息等创新平台建设,采取"政企联动、高校跟进"合作模式设立协同创新研究院,建设围绕关键共性技术和成果的中试熟化基地、开放式公共实验室、检测平台。到2025年,新增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共3家以上;新增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共10家以上。

第四节构筑双创人才高地

建立健全高端人才激励的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担的投入机制,鼓励企业通过股权激励、一次性奖励、薪酬晋升等方式吸引人才。激励人才创新创业。加大国内外院士、顶级人才和团队的科研项目扶持力度,健全人才创新创业资助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培育创新人才:依托企业自身、高等学校、社会教育机构、中介教育组织等资源,建立人才培育基地、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试点,围绕大中型高端制造企业、技术型企业、科技型企业,培养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技术人才。到2025年,全县人才总量每年增800名,年均增长5%以上。全县党政人才队伍总体稳定为4800名,具有初级及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500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500名以上,各类技能人才5300名,农业农村实用人才5000名,社会工作人才750名。

第五节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推动更多优质资源向高质量发展聚集。按时完成机构改革任务,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稳步推动"扩权强镇"改革,切实抓好三塘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乡镇政府服务管理权限。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探索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统筹推进区划调整、事业单位、"小水电"等领域改革。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登记工作。深化工业集中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一区多园"模式,加大简政放权,轻审批、重管理,争取省级高新园区申报成功。加快推进县政务服务中心建设运行,加大项目手续办理力度,实行"一站式"服务。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服务质量,简化申报程序,工业集中区推行并联审批项目集中审批制度,全面提高工业园区为企业服务水平,为项目加快落地、快速建设、早日投产奠定基础。继续落实企业"服务员"制度。

第六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深入推进法治政府、阳光政府、诚信政府建设,着力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和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及安全放心的市场消费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健全政企沟通机制,多为企业解难分忧、不给企业添堵设卡。赋予工业集中区管委会更多的企业事务审批权,县本级与三塘镇等重点乡镇开展联合办税分成制度,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和涉企检查,规范中间环节、中介组织行为,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深入开展优化发展环境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官痞""地痞"及涉企犯罪活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为民营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创造充足市场空间。允许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向民营资本推出符合产业政策、有利于转型升级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持续深化"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建立完善以县政务中心和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为基础的全流程一体化服务平台,简化审批流程和环节。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和市场化服务平台建设。全面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年"活动,大力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抓好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推动更多服务事项网上办、就近办、掌上办,努力做到审批更高效、办事更便捷、成本更低廉。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现代市场体系。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保障企业合法经营,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积极促进"两个健康"。激发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完善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促进优质资源向民营企业集中。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第七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坚持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主动服务省市开放战略,构建畅通高效的市场体系、流通体系,推动形成全方位全要素、高能级高效率的双循环。主动对接"长三角""珠三角""一带一路"等重点招商区域,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打造湖南省连通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投资贸易走廊的重要支点。

第八节着力促进投资消费

推动消费升级。顺应和把握消费升级大趋势,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完善消费政策,规范消费行为,释放消费潜力。大力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营造良好的购物体验环境,着力打造集文化、休闲、娱乐、购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商业圈。支持发展农村电商,加强市场监管,利用新零售的不同新业态模式下沉渠道、降低成本,充分发挥新零售业态在农村消费中的积极作用。

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大重大项目的投资,围绕"两新一重",规划建设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工程项目。加大社会民生领域的投资,实施一批教育、养老、托幼等社会民生工程,加大公共安全、防灾减灾方面的投资。加强项目前期工作,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益。

第九节增强要素保障能力

创新新型城镇化制度供给,推进城乡要素融合。破除阻碍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按照市场逻辑配置要素资源,推动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平等交换、融合发展。在人员流动方面,一方面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便捷落户,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返乡、下乡创业人员的入乡激励机制。持续提升县城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从基础设施、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缩小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软硬件差距。积极推动人口进城的同时,为就业创业人员就地落户并依法享有各项权益创造条件,使乡村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持续加大财政惠农力度,建立工商资本投资清单和政策激励机制,破解用地难、用工难、融资难,推动城市工商资本"下乡"。严格落实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消除其进城的后顾之忧。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积极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探索和推广农村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有偿使用机制。通过充分盘活土地资源,使农民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拓展城镇化发展空间。

提升政策引导和推动作用,在要素保障、资金扶持、银企对接等方面向重点产业、重要企业、重大项目倾斜。破解土地要素瓶颈,优质高效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扎实开展空间规划编制,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存量用地清理力度。深化政银企合作,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抓好水电油气等生产要素保障和企业用工服务。

第十二章构筑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县域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加强县域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风险防控,抓好县乡村三级社会治理创新。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全市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确保政治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网络更安靖。

第一节健全基层治理体系

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法治保障作用、德治教化作用、自治强基作用、智治支撑作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共治体制机制,全力申报全省社会治理创新试点县。扎实推进依法行政,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认真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不断提高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全面提升全县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深入推进"网格化+信息化"社会治理模式,坚持以群众自治为基础,通过强化德治教化和智治支撑,大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严格执行《社区矫正法》,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教育矫正与社会适应性帮扶为一体的社区矫正制度,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

第二节深化法治衡南建设

以创建省级法治示范县为契机,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工作。落实行政执法责任。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保障法律法规严格实施,推进落实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大力开展实施政府法律顾问工程。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等必经程序,促进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全面实施行政规范性文件"三统一"制度。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便民高效的行政执法程序。全面实施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积极推行"阳光执法",倡导理性、文明、平和执法。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完善行政调解工作体制。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畅通权利救济渠道。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统筹城乡、区域法服务资源,进步推动法律服务向村(居)延伸。建立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全面提升全民守法意识。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公安管理制度体系。全面增强法治意识。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切实贯彻"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法律权威,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风气。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完善机关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引导和支持全社会理性合法维护权益,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第三节深化平安衡南建设

完善综合治安体系。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大走访活动。对全县乡镇(街道)进行走访,全方位了解基层情况、掌握基层动态,对敏感期的矛盾纠纷进行排查摸底,为社会矛盾风险的爆发打上预防针,切实做好维稳工作。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完善社会治安长效管理机制。做好新时期人武工作,大力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持续深入开展禁毒斗争。健全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水域陆域全覆盖的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紧扣扫黑除恶长效常治的目标,建立健全长效治理机制。深入梳理分析城市、农村、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从法律、政策、制度、机制等层面完善治理规则。持续推动"两所一庭"规范化建设。做到制度明晰、标牌标识明确、办公分区完善、有统一上墙的内务制度、有统一样式的内页档案。建立一批高标准、高质量、高美观的模范化"两所一庭"。构建多元化人民调解工作机制。运用微信、自媒体、微博等新兴媒体,开展全新模式的人民调解工作,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效率。同时探索新的人民调解工作方式方法,创造出的新的经验做法,全力提高人民调解工作水平。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治理。坚持安全生产常抓不懈,常态化开展全覆盖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实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企业法定代表人和实际控制人同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严格安全生产考核问责,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体制。深化重点行业领域打非治违,加强交通、消防、建设施工、危险化学品、地下空间等领域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技术改造,落实防火、防爆和反恐防范措施,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第四节强化债务风险防控

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努力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坚定不移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提高债务风险防控能力。全面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杜绝低效无效项目融资,加大地方政府债券申报力度,解决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资金短板问题。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坚决查处金融领域腐败问题,推进金融安全区建设。按照中央和省市政策要求进一步推进平台转型,逐步提升市场化经营程度,提高企业自身造血能力,减少企业对政府的过度依赖。

第十三章全县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全县各级党委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共识和力量,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四区一花园"远景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第一节加强党的统一领导

推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深入总结和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节推进清廉衡南建设

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完善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加强党内监督与人大、政协、审计、群众、舆论等监督统筹衔接,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决查处重点领域和群众身边腐败问题,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体制机制,不断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第三节加强规划管理衔接

加强统筹管理和衔接协调,强化发展规划的统领作用,坚持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下级规划服务上级规划、等位规划相互协调,建立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突出"多规合一",加强全县"十四五"规划与城乡建设、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物保护、林地保护、综合交通、水资源、文化、社会事业等专项规划的衔接。纳入"十四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的各大项目应与《纲要》相衔接,不符合规划的不予审批。各有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在制定规划、计划或设立项目时,以《纲要》顶层设计中的思想、原则为依据,保证发展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加快编制实施重点专项规划,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特别是加强重大战略、重大布局和约束性指标的衔接。科学编制年度发展计划,依法确立相应审批、监督主体,计划分解落实要与《纲要》相对应。根据本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细化各领域(行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提出具体工作的目标要求和年度计划,确保规划纲要定目标有序实施、如期实现。

第四节明确规划实施责任

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本规划提出的各项发展改革目标任务,确立主管主办制度,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 原则,明确各部门权责界限,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将本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要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单位,明确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与责任。将各项"硬约束"要求纳入到部门考核指标中,推动《纲要》实施各级部门树立牢固的自我监督管理意识,确保如期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第五节强化项目支撑推进

牢固树立"一切靠项目支撑"理念,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提高项目工作重视程度,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强化项目建设关键支撑,持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塑造全县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加大项目包装策划,强化项目对接洽谈,建立健全重点项目储备库,强化前期论证工作,全面构建推进长效机制,科学编制年度项目建设计划,分层、分级、分类落实项目推进责任制,着力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提升项目策划生成和储备水平,形成项目持续滚动发展态势。强化项目建设监管力度,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规范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全面推进绩效管理,健全工作责任制度。

第六节完善监测评估制度

建立《纲要》实施动态监测机制,"自下而上"收集民众建议与评价,全面、真实反馈规划影响的准确性和对策措施的有效性,以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工作重点,以评估实施后达到的效果为部门绩效奖惩依据,"自上而下"将监测评估、优化建议及专家论证意见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在规划实施中期阶段,组织开展全面评估,形成评估报告提交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加大规划宣传力度,着力推进规划实施信息公开,健全政府与企业、社会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回应社会关切,搭建全过程、全方位的公众参与平台,激发公民参与建设现代化衡南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广泛凝聚社会各界智慧和力量。

第七节强化各项要素保障

按照节约集约、优化配置的原则,强化土地、资金、人才等供给保障,确保满足"十四五"发展需求。

强化土地保障。确保土地供求平衡,缓解供需矛盾,依法使用土地,坚持在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安排建设项目。盘活存量土地,加快旧城区改造,挖掘用地潜力,强化土地批后管理,处置闲置土地。完善土地利用机制,实行土地集约化、市场化运作,健全土地资源保护、储备、使用机制,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通过充分利用现有存量土地和低效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方式解决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全社会投入力度,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最大限度地激活民间投资,充分发挥直接融资的高效率和低成本优势,用好用足资本市场融资功能,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充分发挥间接融资的规模化和多样化效应,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协作,争取信贷资金支持。大幅提高内联引资水平,扩大外商投资规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优先投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公共安全和民生保障等领域,最大限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人才保障。严格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加强政策联动,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和规划落实制定相应实施细则。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积极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需求,引育一批专业性人才、急需紧缺性人才。对接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支持职业农民和农技特岗生培养,建立与农业扶持项目相挂钩的职业农民培养激励机制。

加强政策保障。从"坚持应用创新、加强项目储备;坚持融合创新、做好项目申报;坚持平台创新,加强项目"三个方面,强化政策引导。优化营商环境,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制订有效的激励扶持政策,激发市场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强化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针对性,充分调动全民出力的积极性,确保规划实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加强监督考核。强化实施监督,切实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对规划实施的工作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纪委的政治监督,着重强化司法、审计、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拓展政府与企业、居民的信息沟通渠道与反馈途径,鼓励公民为规划实施建言献策,并进行有效监督。健全督查问责机制,加强对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做好应变局、育先机、开新局、谋复兴各项工作。建立考核机制,完善规划实施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对政府履行社会管理、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务职责方面的评价。建立部门间联动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督促相关部门切实落实规划提出的任务,保证规划目标得以如期实现。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县上下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信心、万众一心,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衡南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