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南县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衡南县统计局
201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以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纲领,扎实开展工作,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发展、稳中有进”的态势。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GDP)252.42亿元,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9.93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3.27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9.23亿元,增长13.5%。
图1 2010年-2014年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同期的24.2:49.7:26.1调整为23.7:48.8:27.5,第一产业比重降低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11.7%、49.2%和39.1%,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1.9%。
二、农业
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96.62亿元,增长4.5%, 全县实有耕地面积65.76千公顷,与上年持平,其中水田57.67千公顷;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08.37千公顷,增长 2.1%,其中谷物种植面积100.86千公顷,增长1.8%;油料种植面积41.93千公顷,增长4.8%;棉花种植面积4.56千公顷,增长8.3%;烟叶种植面积1.94千公顷,下降42.3%。主要农产品产量见下表1。
全县完成造林面积4.93万亩,其中荒地造林面积1.8万亩,实有封山育林面积3.3万亩。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06家,累计达630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245.1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08.71亿元。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96.5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7.31亿元,增长9.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62亿元,实现利润3.71亿元,产品产销率100.09%。规模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见表2。
全县建筑业完成总产值96.4亿元,增长7.6%,完成增加值26.73亿元,增长8.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1.02亿元,增长25.0%。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5.1亿元,增长25.3%;房地产投资5.92亿元,增长17.4%。
五、内外贸易
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37 亿元,增长12.8%。从区域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61.64亿元,增长12.8%,乡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73亿元,增长13.2%;从消费形态看,批发业营业额完成5.18亿元,增长12.9%,零售业营业额完成60.81亿元,增长12.8%,住宿业营业额完成0.27亿元,增长13.04%,餐饮业营业额完成7.11亿元,增长12.8%。
全县共引进外资项目33个,到位外资8580万美元,增长16.94%;引进内资项目68个,到位内资24.3亿元,增长10.6%。其中,引进投资额过亿元项目9个,投资额过5000万元项目28个。全县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041万美元,增长26.4%。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县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9.38亿元,增长4.3%。公路运输客运量完成59.8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683.3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20200.9万吨公里。全面实施农村公路通畅、通达工程,完成县乡公路改造73.2公里,通村公路通畅工程73.8公里,年底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406公里,其中:水泥路1933公里。
全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4762万元,同比增长7.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6008万元、电信业务总量3934万元、联通业务总量4870万元、移动业务总量9950万元;互联网宽带用户39747户,增长334.5%。
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98.79万人次,增长25%;实现旅游总收入1.71亿元,增长30%;全县有四星级乡村旅游点6个,省级旅游家庭旅馆4个;农业示范点2个;名镇名村各1个;AAA级景区2个。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14.78亿元,增长15.3%(国税3.02亿元,增长20.78%;地税6.72亿元,增长14.6%;财政5.03亿元,增长13.1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0.96亿元,增长15.6%。全县一般预算支出35.58亿元,增长5.39%。其中:教育支出6.91亿元,增长4.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42亿元,增长14.2%;医疗卫生支出5.18亿元,增长27.57%。
图2 2010-2014年财政总收入及增速
全县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78亿元,增长13.7%,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5.27亿元,增长12.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8.39亿元,增长20.6%。
全县财产保险完成保费收入8147万元,其中:车辆险保费收入3575万元,农业险3796万元,非车险776万元,其中健康险保费收入201万元,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95万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县共有各类学校282 所,其中:小学 224所,中学 55所,职业技术学校 3所;学生总数 12.63万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62990人,中学在校学生57149人,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6175人。全年新建义务教育阶段合格学校 51所,新建农村公办幼儿园 6所。
全年组织县内单位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4个。实施各级科技计划项目13个,其中农业项目7个,工业项目3个,社会发展项目2个,产学研合作项目1个。申请专利27件,成功授权56件。20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7.61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36.6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4.5%,较上年同期提高5.3个百分点。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县拥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5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纪念馆1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目录2个,无线数据电视台1座,无线数据电视节目55套,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5万户。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9.9%。
全县综合医院4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2824张,卫生技术人员2600人,其中医师1279人,注册护士752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72人;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技术人员89人。县乡两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率达87.7%,农村五保户对象在县乡级新农合定点医疗住院实行基本医疗费全免,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落实率达100%。
全县拥有各类健身队伍100余支,公共体育场地1063处,举办各类体育活动 100余场次,全县运动员在参加各级比赛中,获得国家级金牌 2枚,银牌4枚,省级金牌10枚、 银牌8枚、 铜牌12枚。
十、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全县常住人口97.3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93人,农村人口61.45万人,城镇化率达36.9%。全年出生人口14145人,出生率12.76‰,死亡率6.85‰,人口自然增长率5.9‰,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66。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34元,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98元,增长12.3%;家庭人均消费总支出11204元,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1677元,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达15.0%,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0.4平方米。
全县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90万人次(缴费人数达68.5万人),其中:企业养老保险3.3万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2.1万人、医疗保险(包括职工医保、居民医保、生育保险)15.4万人、工伤保险人数5.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7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人数达38.5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赔付支出分别为8223万元、4610万元、132万元和1075万元。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592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752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102人、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达100%;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035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15%、110.4%、110.2%、100%、120.9%。
全县共有1个福利中心、26个敬老院、5个村级“五保之家”,供养人数1933人。销售福利彩票2664万元,接收社会定向捐赠493.992万元,“慈善一日捐”活动共收到捐款51.7万元。全县城镇低保月均保障1.1万人,全年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398万元,月人均补差259.1元;农村低保月均保障4.58万人,全年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6331万元,月人均补差114.7元。全县共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资金1405.4万元,救助6.1万人次。
全县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工13.5万平方米。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5.3884万人,新增公租396套,城市棚户区改造973户,改扩建乡镇敬老院2所,支持农村危房改造1120户。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县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1天,优良率达到99%;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分别为3.09%、13.93%、3.12%和4.32%;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4.3分贝。年末全县三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2545.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3.65%。
全县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26.2942万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2010年不变价)0.59吨标准煤/万元。
全县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57起,死亡6人,重伤41人,经济损失32.2万元,亿元生产总值(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302,交通事故死亡率0.175,火灾事故死亡率0.0103。
注:1、本公报中的数据为初步数据,最终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本公报所列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3、生产总值、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