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南县2019年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2020年1 月22 日)
编制说明:本年度报告根据国、省、市、县政府信息公开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编制,内容包括:总体情况、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行政机关收到和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情况、因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被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情况、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等六项内容。本年度报告中所列数据的统计期限自2019年1月1日起至2019年12月31日止。
一、 总体情况
(一)加强政策解读和回应关切。一是加强对国务院及省政府常务会议及相关政策文件信息的转载公开;二是加强对县本级政策解读文件的公开;三是加强对新闻发布会、专家解读、回应关切信息的公开。四是加强对政务信箱、“12345”政府服务热线的回复。2019年公开解读文件22个,回应社会关注热点10次,新闻发布会2次,开展征集调查3期。政务信箱收到群众来件56件、办结56件。“12345”政府服务热线共接听群众来电总量50212次,共形成有效工单23192件,在线办结14910件,转办各成员单位工单8282件,目前已办理8171件,综合办结率98.7%,回访群众满意率99.5%。受理依申请政府信息公开事项11件,办结11件,回复办结率100%。
(二)全面加强政务公开工作
全面落实国省市政务公开、政府网站及新媒体考核有关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及群众关注关切,着力提升政务公开质量,加强政策解读和政务舆情回应,深化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完善政务公开制度规范,不断提升我县政务公开工作水平。2019年“中国衡南”政府门户网主动公开政府信息5250余条。内容涵盖新闻动态,公告公示、人事信息、政策文件、解读回应、规划总结、财政信息、数据发布、应急管理等。
深入推进决策和执行公开,主动公开县级政策文件22个,政府常务会议信息11篇、人大政协会议信息13篇和其他重大会议信息32篇、政府公报3期,政府工作报告1篇,经济工作报告2篇,公示公告252篇、人事信息20条,解读县级文件9个,行政许可39条,行政执法信息76条。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信息公开,重点加强三大攻坚战、“放管服”改革、重点民生领域、财政信息公开。2019年重点领域公开信息890余篇。其中财政资金信息280余篇、重大项目建设信息23篇、民生实事报告16篇、精准扶贫信息120信息余篇、公共资源交易信息207条、住房保障信息18条、公共服务领域信息153篇,环保信息210余篇等。
(二)加强网站和政务新媒体管理
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关于印发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检查指标、监管工作年度考核指标的通知》文件考核标准,积极开展政府网站及新媒体常态化监测工作,及时处理政府网站、新媒体错链接、错别字。对于四不问题(更新不及时、内容不准确、信箱不回应、服务不实用)及时通知相关单位进行处理,月度通报整改情况,确保整改到位。进一步落实信息公开发布审核发布制度、内容安全审查制度、网络意识形态责任制,确保网站、新媒体安全稳定运行。2019年我县政府网站及政务新媒体运行安全健康,未被国、省、市通报。
(三)完善公开平台建设。
根据《政府网站发展指引》、《政府网站检查指标》完善优化党政门户网站功能,及时对机构改革后部门信息公开目录及政务公开目录进行调整完善。认真落实国省市2019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文件精神,做好专栏策划、栏目内容保障工作。重点围绕政策措施、营商环境、社会预算、公开平台和制度建设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优化政务服务功能,加强政务服务公开。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使用,按照上级文件精神打造衡南政务旗舰店,完善衡南县党政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功能,开通网上办事服务功能,对政务服务事项及办事指南实行动态调整公开。及时梳理政务服务事项,编制办事指南和办事流程。对外公开3547个服务事项(主项),其中 682依申请类(含子项) ,421个可在线办理(含子项)。加快推进政务服务网上审批、政务服务移动端建设,实现线下业务与网上办事服务平台的融合,2019年通过平台共受理办结政务服务事项79025件。
(四)加强领导、完善制度规范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领导对政务公开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政务公开政务服务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行政审批服务局,指派专人负责政务公开政务服务工作,各县直相关单位及乡镇都成立政务公开工作机构,明确分管领导及专人负责信息公开工作。二是加强政务公开制度的落实,做好主动公开工作,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切实做好信息公开工作,严格落实信息公开“三审”、保密审查、日常监测读网等制度。三是加强对培训学习,及时落实国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好政务公开、政务服务相关工作。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第二十条第(一)项 | ||||
信息内容 | 本年新 | 本年新 | 对外公开总数量 | |
规章 | 1 | 1 | 1 | |
规范性文件 | 15 | 10 | 30 | |
第二十条第(五)项 | ||||
信息内容 | 上一年项目数量 | 本年增/减 | 处理决定数量 | |
行政许可 | 26 | 15 | 41 | |
其他对外管理服务事项 | 175 | 77 | 252 | |
第二十条第(六)项 | ||||
信息内容 | 上一年项目数量 | 本年增/减 | 处理决定数量 | |
行政处罚 | 82 | -6 | 76 | |
行政强制 | 0 | 0 | 0 | |
第二十条第(八)项 | ||||
信息内容 | 上一年项目数量 | 本年增/减 | ||
行政事业性收费 | 0 | 0 | ||
第二十条第(九)项 | ||||
信息内容 | 采购项目数量 | 采购总金额 | ||
政府集中采购 | 87 |
| ||
三、收到和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情况
(本列数据的勾稽关系为:第一项加第二项之和,等于第三项加第四项之和) | 申请人情况 | ||||||||
自然人 | 法人或其他组织 | 总计 | |||||||
商业企业 | 科研机构 | 社会公益组织 | 法律服务机构 | 其他 | |||||
一、本年新收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数量 | 8 | 0 | 0 | 0 | 3 | 0 | 11 | ||
二、上年结转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数量 | 0 | 0 | 0 | 0 | 0 | 0 | 0 | ||
三、本年度办理结果 | (一)予以公开 | 5 | 0 | 0 | 0 | 3 | 0 | 8 | |
(二)部分公开(区分处理的,只计这一情形,不计其他情形) | 0 | 0 | 0 | 0 | 0 | 0 | 0 | ||
(三)不予公开 | 1.属于国家秘密 | 0 | 0 | 0 | 0 | 0 | 0 | 0 | |
2.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公开 | 0 | 0 | 0 | 0 | 0 | 0 | 0 | ||
3.危及“三安全一稳定” | 0 | 0 | 0 | 0 | 0 | 0 | 0 | ||
4.保护第三方合法权益 | 0 | 0 | 0 | 0 | 0 | 0 | 0 | ||
5.属于三类内部事务信息 | 0 | 0 | 0 | 0 | 0 | 0 | 0 | ||
6.属于四类过程性信息 | 0 | 0 | 0 | 0 | 0 | 0 | 0 | ||
7.属于行政执法案卷 | 0 | 0 | 0 | 0 | 0 | 0 | 0 | ||
8.属于行政查询事项 | 0 | 0 | 0 | 0 | 0 | 0 | 0 | ||
(四)无法提供 | 1.本机关不掌握相关政府信息 | 1 | 0 | 0 | 0 | 0 | 0 | 1 | |
2.没有现成信息需要另行制作 | 0 | 0 | 0 | 0 | 0 | 0 | 0 | ||
3.补正后申请内容仍不明确 | 0 | 0 | 0 | 0 | 0 | 0 | 0 | ||
(五)不予处理 | 1.信访举报投诉类申请 | 1 | 0 | 0 | 0 | 0 | 0 | 1 | |
2.重复申请 | 1 | 0 | 0 | 0 | 0 | 0 | 1 | ||
3.要求提供公开出版物 | 0 | 0 | 0 | 0 | 0 | 0 | 0 | ||
4.无正当理由大量反复申请 | 0 | 0 | 0 | 0 | 0 | 0 | 0 | ||
5.要求行政机关确认或重新出具已获取信息 | 0 | 0 | 0 | 0 | 0 | 0 | 0 | ||
(六)其他处理 | 0 | 0 | 0 | 0 | 0 | 0 | 0 | ||
(七)总计 | 8 | 0 | 0 | 0 | 3 | 0 | 11 | ||
四、结转下年度继续办理 | 0 | 0 | 0 | 0 | 0 | 0 | 0 |
四、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情况
行政复议 | 行政诉讼 | |||||||||||||
结果维持 | 结果纠正 | 其他结果 | 尚未审结 | 总计 | 未经复议直接起诉 | 复议后起诉 | ||||||||
结果维持 | 结果纠正 | 其他结果 | 尚未审结 | 总计 | 结果维持 | 结果纠正 | 其他结果 | 尚未审结 | 总计 |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
(一)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各单位政府信息公开意识不强,公开时效性、公开内容质量有待加强;二是回应解读工作机制不完善,公开力度不够;三是基层政务公开工作相对落后;四是政务公开工作人员不稳定,人员业务水平和工作积极性不高。
(二)改进措施
一是加大信息公开宣传力度、拓展信息公开渠道,提升公众信息公开意识; 二是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理顺工作机制,加大政策解读和回应关切力度,深化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提升信息公开质量。三是加强学习培训,特别是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务公开工作要点》、国省考核指标的学习;四是强化监督检查,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督查通报力度。
六、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无
附件下载: